虧損260億後,吉利踩下「急剎車」

【techweb】近日,吉利汽車正式對外宣布,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極氪將私有化退市。

目前,吉利汽車擁有極氪已發行及發行在外股本總額約65.7%,根據公告顯示,吉利計劃以每股2.57美元或每股美國存托股票(ads)25.66美元的價格,收購其尚未持有的34.3%股份。倘若私有化建議落實並完成,極氪將成為本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實現私有化並於紐交所退市。

從2024年5月頂着 "國產高端電動新勢力" 光環登陸美股,到2025年2月與領克完成品牌整合成立極氪科技集團,再到如今主動從公開市場撤退,極氪用短短12個月時間走完了許多企業數年的資本周期。

從市場端來看,在小米su7等競品的衝擊下,今年極氪品牌的銷量不僅沒有明顯提升,反正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今年前4個月,極氪品牌年度銷量目標的完成率僅17.19%(目標32萬台)。

在此背景下,極氪的私有化究竟是迫於短期壓力的無奈妥協,還是指向長期戰略的主動收縮?

吉利踩下「急剎車」

雖然極氪退市的消息看似突然,但其實早有端倪。

2024年9月,吉利董事長李書福發佈了《台州宣言》,其中明確提出「 進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順股權關係,減少利益衝突和重複投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正式結束了吉利汽車「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多品牌戰略。

隨後,吉利旗下的品牌開始了合併,幾何品牌被歸入銀河門下,成了銀河的智能精品小車系列;翼真品牌也併入銀河,定位吉利銀河高端電動mpv系列。

去年11月,吉利集團旗下領克汽車將併入極氪汽車,成立極氪科技集團,其中極氪覆蓋主流豪華市場,領克覆蓋中高端市場。同時,兩個品牌將共享電子電氣架構,減少成本投入。

吉利汽車高級副總裁安聰慧曾表示,合併後的研發投入預計將減少10%-20%,供應鏈成本因規模化效應而下降5%-8%,產能利用率提升3%-5%,同時行政法務等費用也將降低10%-20%。

的確,作為備受吉利期待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極氪的研發投入非常高,即便有吉利的「技術輸血」,極氪的研發投入還是逐年攀升,2021年-2024年累計研發投入高達227億元。此外,其在渠道搭建、充電站建設、宣傳推廣等方面也是非常燒錢,再加上近兩年價格戰也極大的壓縮了極氪的利潤空間。

從2021到2024年,極氪的凈虧損分別為45.14億元、76.55億元、82.64億元、57.9億元,累計已超過260億元,距離盈利仍然很遠。截至2024年底,極氪的現金流水平約為90億元,即便和蔚小理等新勢力相比,也處於偏低的水平。

此次的私有化,將能夠讓極氪擺脫上市公司繁瑣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短期業績壓力。此外,退市回歸吉利汽車,也可以令極氪更好的利用整個集團內部資源,降低研發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在此之後,極氪更好的專註於30萬以上高端市場,領克覆蓋20-30萬主流新能源市場,吉利銀河則主打10-20萬大眾市場,形成差異化矩陣,避免內部競爭。

期待下一個爆款

回顧極氪品牌的發展史,其實最早是2021年從領克獨立出來的,承擔了吉利汽車高端化轉型的重任,一度被寄予厚望。

當然,極氪品牌也相當爭氣,旗下的首款車型極氪001憑藉豪華獵裝轎跑的概念,以及sea浩瀚架構、800v高壓平台、激光雷達智駕等,上市之後迅速成為了當年的爆款,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穩居在30萬元以上新能源銷量榜首。

2022年,極氪品牌共交付7.19萬輛極氪001,超額完成7萬台年交付目標;2023年,極氪品牌累計交付量達11.89萬輛,同比增長65%,位居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極氪可以說有了一個夢幻般的開局。

隨後極氪又接連推出了極氪009、極氪x、極氪7x、極氪007、極氪mix等車型,大多都叫好不叫座,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極氪001的爆款。2024年,在極氪品牌22.2萬輛的銷量當中,極氪001的銷量超過10萬輛仍佔據了近一半比例。

去年8月,極氪發佈2025款極氪001,在座艙和智駕方面大幅升級,但卻造成了一年內三代車型同台的局面,讓老車主尤其不滿,出現了大規模的維權行動,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也斷送了極氪001良好的口碑。

此外,隨着諸如小米su7、小鵬p7+等更多競品車型的陸續問世,曾經的爆款極氪001也逐漸「過氣」,月度銷量更是從之前爆銷狀態下的1.4萬輛,下滑到今年3月份僅0.3萬輛。

最近,極氪更是推出了旗下第二款獵裝車型極氪007 gt,希望可以延續極氪001的輝煌,不過從市場端反饋來看,銷售似乎並沒有預想中的火爆。

在剛剛過去的4月,極氪品牌銷量13727輛,同比、環比均呈現下滑態勢,更是與蔚小理、零跑等品牌拉開差距,在銷量榜單當中只能排在第二梯隊。今年前4個月,極氪品牌累計銷量僅為5.5萬輛,僅完成了2025年32萬輛銷售目標的17.19%。

所以,找到下一款「極氪001」才是當務之急。

結語:

對於極氪與吉利來說,擺在面前的挑戰依然嚴峻:如何在小米、華為等跨界勢力的衝擊下重拾產品競爭力?能否在持續燒錢的研發投入與盈利目標間找到平衡?這場主動 「收縮」 究竟是為了積蓄力量衝刺,還是無奈向現實低頭,答案或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揭曉。

未來,極氪能否以30萬+高端市場取得成功,也將成為吉利汽車在新能源時代能否完成整體品牌價值躍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