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升級與爭議並存:小米SU7車主們的真實生存報告

2025年首款車型SU7的橫空出世,以「年輕人的第一輛智能轎跑」之名,迅速成為市場焦點。然而,隨着首批車主提車滿月,這款車的口碑卻呈現兩極分化:有人稱讚其「智能化天花板」,也有人因故障維權焦頭爛額。今天,我們結合車主真實反饋,揭秘小米SU7的「生存現狀」。

一、智能駕駛升級:從嘗鮮到依賴

2月25日,小米SU7迎來重大OTA升級(Xiaomi HyperOS 1.5.5),端到端全場景智能駕駛(HAD)功能全量推送,覆蓋停車場至公共道路的全程輔助駕駛,新增18項功能與18項優化。車主@科技達人老張表示:「現在上車就能用智駕,連停車場找車位都自動化了,確實省心。」而小愛同學聯動表情、智能泊車離車功能等細節優化,也讓用戶感受到小米「生態聯動」的優勢。

不過,官方也反覆強調:「智駕不是自動駕駛」,要求車主保持警惕並完成1000公里安全里程門檻。這種「技術激進」與「安全保守」的結合,既展現了小米的野心,也暴露了新勢力造車的謹慎。

二、續航與操控:真香還是「玄學」?

續航表現是SU7車主普遍認可的優勢。一位提車15天的車主實測綜合電耗僅13.5%,市區行駛低至11%,對比同級競品能耗優化顯著。底盤調教也收穫好評,「過減速帶穩如老狗」「高速過彎精準」成為高頻評價。

但爭議同樣存在。部分車主反映車輛在極端場景下續航縮水,尤其是冬季低溫環境下,實際里程與官方標稱值差距較大。此外,扁平化輪胎和低底盤設計雖提升了操控性,卻導致懸架在複雜路況下更易受損,此前「斷軸」風波便是典型案例。

三、質量風波:新勢力的「成長陣痛」

作為小米首款車型,SU7的品控問題成為輿論焦點。常州車主提車1小時拋錨、低壓故障導致無法上路等案例頻發。最受關注的「斷軸」事件更是一波三折:車主最初指控質量問題,小米官方則堅稱「外力導致」,最終車主承認事故後飲酒並自費維修。這一反轉雖為小米正名,卻也暴露了用戶與車企間的信任危機。

值得肯定的是,小米售後響應迅速。針對故障車輛,官方提供免費檢測、保險理賠及維修方案,並通過OTA快速修復軟件問題。但硬件缺陷的個案仍需長期觀察。

四、用戶畫像:誰在買小米SU7?

從車主反饋看,SU7的核心用戶有兩類:一是小米生態忠實粉絲,衝著「智能互聯」體驗而來;二是年輕科技愛好者,青睞其高性價比與激進設計。一位車主坦言:「買它就像買手機,賭的是未來持續升級的可能性。」

然而,部分傳統車主對小米造車能力存疑。內飾材質從仿麂皮改為皮質、後排座椅加長等細節優化,雖提升了舒適性,但仍被批評「豪華感不足」。

五、未來展望:小米汽車的「生死時速」

小米SU7的爭議,本質是新勢力造車必經的試煉。其優勢在於:

  1. 智能化迭代快:OTA升級頻率遠超傳統車企;
  2. 生態整合強:車機與小米手機、家居無縫聯動;
  3. 用戶運營靈活:通過社群快速收集反饋並改進。

但短板同樣明顯:供應鏈穩定性、硬件品控經驗、售後網絡覆蓋等,仍需時間沉澱。
小米SU7的現狀,恰似一場「冰與火之歌」。它用智能化和性價比撕開了市場缺口,卻也因「新手光環」承受更多質疑。對於車主而言,選擇SU7既是對創新的擁抱,亦是對風險的承擔。未來,小米能否將「手機神話」複製到汽車領域,取決於它能否在狂奔中補齊短板,真正實現「車界小米」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