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科技觀察】不願意看到中國新能源車在歐美市場一路高歌猛進,歐美先後施壓。
2月24日,美國製造業倡導組織表示,美國政府應阻止從墨西哥進口低成本的中國汽車和零部件,並警告稱這可能會威脅到美國汽車公司的生存能力。
這是繼歐盟表態之後,美國立即跟上的動作。據路透社報道,去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馮德萊恩稱,現在國際市場充斥着中國電動汽車,而且價格很便宜,原因就是「巨額補貼」。她指責中國「人為扭曲市場」,因此要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
歐美落差加大
事實上,中國車企帶給歐洲的焦慮持續了很久。早在2023年上半年,歐盟官員就不斷釋放信號正在考慮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調查」。在此之前,歐盟內部其實一直充斥着「中國電動汽車威脅論」的說法。
歐盟頻頻出手背後,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國家出口增長迅猛的現狀。當行業焦點都聚集在了中國新能源汽車、中國車企的「反客為主」或令歐盟逐步下定決心築起圍牆,以應對自身在新能源汽車時代逐漸落後的焦灼心態。
2023年以來,以吉利、蔚來、哪吒等為代表的一眾中國車企都明確表示將加快布局歐洲市場,收購歐洲汽車品牌、在歐洲建廠、面向歐洲市場進行整車出口…中國車企已然對歐洲市場形成圍剿之勢。
不過,面對中國汽車特別是新能源車的快速崛起,歐美也在提速,意在捍衛新能源汽車的江湖地位。其實,他們內心不願意看到中國新能源車在歐洲市場的快速增長。
不僅如此,歐美市場還在有針對性地面向中國車企設置障礙,以阻撓中國汽車產業的狂奔步伐,為什麼會這樣呢?
歐洲50%新能源汽車來自中國
行業統計顯示,過去的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491萬輛,首次躍居世界首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中國出口汽車44.3萬輛,同比增長47.4%,延續了快速增長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新能源車在全球的表現,歐洲市場助力良多。
據canalys統計,歐洲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新能源汽車市場,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60萬輛,新能源滲透率超20%。更重要的是,中國車企早已從中分到一杯羹。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其中49%銷往歐洲市場。2023年,這一數據註定仍會高速增長。
除了市場接受度的優勢,歐盟理事會批准的燃油車禁售時間表已正式生效,2035年起歐盟境內將禁止銷售非零碳排放的新燃油車。政策助推下,歐洲新能源車市或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期。
有分析預測,2023年整個歐洲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超過400萬輛,巨大的市場機遇註定少不了中國車企的身影。
2023年以來,吉利汽車旗下領克品牌明確提出將繼續深耕歐洲市場,樹立中國自主品牌的高端形象;極氪品牌已發佈歐洲戰略,將以卓越的產品、直營模式、一站式服務三大商業支柱開拓歐洲市場,力爭2030年成為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領導品牌;蔚來旗下車型已在德國開售,未來將在歐洲市場推出另外兩個品牌......
需要看到的是,歐洲市場不僅是中國新能源車企業爭奪增量的沃土,也存不少挑戰。
比如在市場端,歐洲畢竟是眾多老牌汽車巨頭的發源地,在汽車技術、品牌影響力、消費者忠誠度等方面都具備很強的實力,中國車企想要真正取代不是一件易事。
當然,如果只是單純的市場挑戰,中國車企不會畏懼,一切交給時間就好,我們怕的是場外因素的干擾。
歐洲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尋找話語權
這段時間以來,歐美阻撓中國新能源車「着陸」的消息或舉措不斷。比如在近期,市場盛傳美方正考慮採用關稅以外的方式,限制對中國智能汽車及相關零部件的進口。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歐美車企都不會願意坐看中國車企特別是中國新能源車企做大。這也解釋了歐盟為什麼頻頻想要給中國新能源車企在歐發展設置阻礙。
好消息是,儘管在過去的內燃機時代,中國汽車因為技術的落後而不得不奉歐美為標準,但在新能源車時代,顯然中國更具有優勢,歐美手段盡出也未能阻擋中國新能源車企的奔跑。
最近十年中國新能源車在全球市場、歐洲市場出口的增長數據就證明了這一點。
壞消息是,即便如此,歐美也不希望中國新能源車能夠主導全球市場、樹立行業標準。作為未來全球汽車產業唯一的焦點,新能源車市場代表着未來,誰能夠率先搶佔市場優勢,誰就能夠掌控全球新能源車話語權。
因此,歐盟才開始在政策、准入制度等方面向中國車企提出更高的要求,並不斷展開所謂的調查。其本質就是給中國車企設立門檻,阻礙中國車企的進軍。
歐盟的手段還不止於此。根據外媒報道顯示,近期,歐洲汽車製造商在成本上不斷擠壓供應商,想要應對中國新能源車在成本上的優勢。
可以看出,不論在市場競爭層面還是在政策層面,歐盟已經對中國車企動作頻出。未來大概率會有更多遏制手段等待着中國車企。
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但更希望中國車企有充足的預警和應對機制。
擋不住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星星之火,正在歐洲燎原。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