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表現是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畢竟對於車主來說,省油是和省錢劃等號的。為了能節省用車成本,大家都會選擇油耗比較低的車。
最直接的聯繫就是排量
根據車輛本身的重量,發動機技術的不同,產生的油耗也不一樣。每輛車出廠的時候都會貼有標籤,上面有市區、效區的一些標準工況油耗。但這個並不能說明你的車油耗具體多少,因為不同路況下行駛油耗是不同的,這個「標準」值也是僅供參考。
再者,可以看萬有特性圖
通過曲線反映的不同負載和轉速的數據,萬有特性圖可以輕易看出燃油利用率,從而判斷出這款車是不是省油。發動機的燃效以及覆蓋區域,在這裡是關鍵。
不過,萬有特性圖儘管極為直觀,但油耗上面其實還是無法作出準確判斷。其一,滾動阻力、空氣阻力及車身重量會影響到發動機;其二,變速箱策略也是不可控的。
某款電動車電機效率圖
簡單自測法:加滿油的同時把公里數歸零
想知道愛車的油耗也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加滿油的同時把公里數歸零。然後按照平時的駕駛習慣和路段駕駛(不用刻意為了低油耗選擇車少人少的路段跑,就走平時上下班的路,這樣測出來的結果才是準確的)跑到100公里時馬上加滿油,看看加了多少升,就是你的百公里油耗。
拿普通的自動擋家用車來舉例,1.6L自然吸氣發動機,在市內行駛百公里油耗在7.5L左右算比較省油;換作SUV,在8.5L/100km以內也算省油。
油耗和駕駛人用車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而對於老司機和新手來說,同樣駕駛一輛汽車,產生的油耗也可能有所差異。養成良好的開車習慣,也可以算是省油技巧了。
● 提前規劃路況,避免擁堵;
● 保持合理車距,避免急剎車;
● 合理控制車速,避免無謂的加速;
● 長時間停車請熄火,避免不必要的怠速工況;
● 短途行駛最費油,如無必要避免高頻短途出行,諸如出門買菜都要開車的行為;
● 手動擋選擇合理擋位,自動擋選擇經濟模式;
● 根據說明書推薦加註合適標號的燃油,過低標號燃油會影響動力和油耗,過高標號的燃油白花錢無意義;
● 根據季節及時調整胎壓,對省油和安全都有幫助;
● 移除車內不必要的行李和車外的裝飾,能夠從重量及風阻角度為你省油;
● 正確保養愛車,重視積碳清理。每次的駕駛都會積碳,隨着時間的推移油耗也會提高。沉積碳的吸附性很強,必須使用專用的清潔劑清除乾淨。
說起來,大家平時對比油耗高低的辦法,想做到精準是很難的。要想好好地聊油耗,必須要加上一大段前提條件。高油耗車,高燃效低負載下工作,油耗會低;低油耗車反之則油耗也會高。
講了半天,好像沒有結論,但這個恰好就是談論油耗最好的結論:不要單純就一個沒有帶上具體用車工況的數字,就去評價一台車的油耗高低。大家還是參考工信部油耗就好,不必浪費腦細胞去親自計算,也不必摳得這麼細啦~
與其惦念油耗,小編覺得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學會辨識錯誤的「省油方法」,它們很多看似有理,但不但省不了油,還可能給車輛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害。別為了省油交「智商稅」了!👇
這些「省油技巧」都是誤區
空檔滑行省油 ㄨ
目前市面上的汽車使用的都是電噴式發動機,可以根據電腦程序判斷噴油的多少,在空檔滑行時,發動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噴油的。如果選擇「空檔滑行」,電腦會讓車輛進入「怠速模式」,發動機依舊噴油,反而更加費油了。另外,空檔滑行會讓發動機失去牽引力和制動力,遇到突發情況時會非常危險。
胎壓高省油 ㄨ
胎壓本身對油耗的影響並不大。當胎壓過高時,不僅不會省油,反而還會降低輪胎的摩擦力,影響制動效果,另外,還會增加爆胎的可能性。所以,只要按照廠家標準來調整胎壓就可以了。
高檔低速省油 ㄨ
一般正常行駛時,發動機的轉速維持在2000r/min—3000r/min。這一轉速區間已經覆蓋了變速器的所有檔位。如果強行高檔低速行駛,車輛牽引力不足,動力輸出無力,在氣缸內容易形成積碳,損傷動力系統,還會縮短髮動機的使用壽命,同樣也起不到省油的作用。
降低燃油標號 ㄨ
對於汽油發動機來說,燃油標號代表着這一油品的抗爆震性,一般來說壓縮比越高需要加註的燃油標號也就越高,價格也越高。但如果為了省下幾毛錢而降低了自己車輛的燃油標號,那麼燃油可能會在「不該燃燒爆炸的時間點爆炸」,輕則造成引擎抖動,重則造成汽缸積碳甚至更為嚴重的引擎損傷!所以燃油標號選擇應以廠家推薦為標準。
加油不加滿 ㄨ
半箱油的重量其實還不如車上坐一個孩子和成人之間的差別大。如果長期不加滿油而只加半箱,不但省油的效果不明顯,還可能對車有不利的影響。這是因為油箱內的油泵在工作時溫度較高,浸在油內時油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溫作用。如果油箱內總是半箱油,油的液面過低,油泵長期在處於高溫工作狀態,會縮短使用壽命。另外,當車輛顛簸時,如果液面過低,油泵可能會不時抽空,這樣除了對油泵有損害,還會加重發動機的負擔。
正經事兒嗶嗶完,最後說句真心話:既然買了車,天天想着省油那開着還有什麼勁,油門該踩還是得踩,油沒了終歸還是要加。遵守交規,認真開車,提高駕駛技能才是最關鍵,罰一次款夠你加一箱油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