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新能源車賣得稀碎,為何不學中國車企玩兒增程車呢,門檻那麼低的技術對於豐田來說很簡單。
有人認為豐田因為沒有在增程技術上投入研發,所以看似簡單的增程車對於豐田也不容易。但實際上豐田不玩增程是為了節約造車成本。
因為除了核心技術以外,油電混動和插電混動的硬件並無大差別,都是一個發動機+兩個電機+電池組。同時油電混動電池組只要2度電,而現在插電混動和增程車的電池組基本上都是30度電起步。
就目前的動力電池公布的售價來看,以豐田卡羅拉採用的2度鎳氫電池組成本僅需要2000元左右,而比亞迪秦搭載的磷酸鐵鋰電池每度電需要1500元左右,18度電成本大約在27000元左右。即便現在電池單價有所下降,電池成本也是豐田鎳氫電池的十倍。
另一方面,十倍的電池組不僅僅是採購成本,還有重量,卡羅拉的電池組重量僅為25KG,而比亞迪秦電池組的重量則高達250KG。
所以在配置表裡可以看到比亞迪秦Plus的車身重量為1.5噸,而豐田卡羅拉混動的車身重量為1.385噸,這個重量不僅要攤耗在饋電油耗里,還會影響最大承載能力,因此秦Plus最大承載力僅為375KG,而豐田卡羅拉最大承載力為460KG。
豐田用將近30年的技術升級完善了油電混動技術,已經讓這項技術的成本與普通燃油車相差無幾,而油耗比大多數插混和增程車的饋電油耗還低,唯一的缺陷就是純電行駛最多15KM,但還省去了充電的麻煩和時間。
成本低效果好,不會被電池廠商綁架,豐田自然沒有發展增程或插混技術的心情。那麼中國為何要做插混和增程不去做混動呢?
還是因為豐田的核心技術難以複製。要知道豐田混動的核心技術就是它的行星齒輪組動力分配器。這項核心技術讓豐田可以在油電串聯(增程)、並聯、混聯中隨心切換,掌握這項技術的全球僅僅豐田一家而已。
當然這項技術的專利保護期限為20年,早在2017年就已經開放,因此2017年我們看到很多國產品牌也相繼研發出「自己的」油電混合車型,但效果都差強人意,說明這項技術不僅僅是圖紙那麼簡單,還有調教的功力。
總而言之,豐田不發展增程技術主要還是出於成本考量,其次全球動力電池幾乎被中國壟斷,大力發展電動車或增程車只能被中國卡脖子,這也是豐田不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