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日前發佈統計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註冊登記新能源汽車371.3萬輛,同比增長98.48%。截至9月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149萬輛,前三季度新註冊登記371.3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926萬輛,佔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0.56%。
一方面新能源自燃事故不斷傳出,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在用車成本上有着不小的優勢。這就讓第一次接觸新能源汽車的用戶產生了新的焦慮,怎麼才能選到一台不自燃的車呢?那就要從電池安全入手。
先來說說新能源車自燃的原因。有一個詞叫做熱失控。是新能源汽車電池自燃的主要原因,熱失控是一個逐漸形成的結果。例如,數百個電芯中的其中一個電芯溫度偏高,本來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呢,溫度一高,電芯里會產生副反應;這些副反應大多是放熱的,然後導致溫度更高,最終導致自燃。
扼制熱失控蔓延的思路很簡單:電芯之間增加隔熱措施,降低相鄰電芯熱堆積速率。比如AION V Plus搭載的彈匣電池,使用的是網狀納米孔(nano-porous)隔熱材料。這種材料的內部結構極為複雜,導致氣體的平均自由程顯著縮短、固態物質的導熱路徑顯著增長,綜合下來就得到了極低的物質密度和極強的隔熱性能,非常適合用於電芯之間的隔熱。
隔熱只是一方面,散熱才是關鍵。彈匣電池上殼體是可承受1400℃的高耐溫材料,所以熱量從模組側面的高精準導熱路徑傳輸到下方,以導熱結構膠實現與底護板相連實現全貼合設計,經底護板內精心設計的液冷通道實現高效散熱。這樣的急速降溫三維冷卻系統,實現了散熱面積提升40%,散熱效率提高30%。它與網狀納米孔隔熱材料的協同作用下,使彈匣電池發生電芯熱失控時的蔓延過程是緩慢而有限的。
在隔熱和散熱做到精益求精後,系統層面的安全性同樣重要,彈匣電池在BMS系統層面的安全性重點強調了數據採集的頻率與時間覆蓋:每秒10次、24小時全時巡邏。在發生異常情況時(例如單節電芯過熱),BMS及時啟動速冷系統、調整到最大功率,就可以將熱失控的蔓延過程扼殺在萌芽之中。彈匣電池搭載於AION V Plus等埃安全系車型,至今未發生過一次自燃事故,就是最好的證明。
市面上還有搭載於比亞迪品牌的刀片電池,但表現卻不盡如人意,自燃事故頻發。這是由於,刀片電池本質上靠優化電池包內空間布局,以此來提高能量密度。但當電池受到擠壓或者撞擊時,通過電芯本身的強度來承擔,電芯就少了一層保護,會進一步加大電池包形變的風險,進而增加熱失控發生的概率。
從未來發展的角度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越燃油車只是時間問題,誰能更好的解決電池自燃問題,誰就能佔據市場的主導權。當然,用戶自己也要了解一些選車技巧,才能行車安全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