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為了配合七國集團首腦峰會以及北約峰會的召開,部分國家叫囂,要在政治與外交層面對付中國,並且還要在經濟層面與中國「脫鉤」,就連一向對華立場謹慎的德國,似乎也轉變了態度,並且多次就涉疆議題進行炒作。
不過德國汽車巨頭大眾汽車的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警告德國政府,不要忽視中國對德國經濟的貢獻。
迪斯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市場對德國經濟保持繁榮穩定至關重要,如果與中國搞「經濟脫鉤」,德國的未來將與現在完全不同,經濟發展以及勞動力就業等諸多方面,均會受到比較大的衝擊。
德國的許多商品價格將出現大幅度的上漲,德國的通貨膨脹問題將變得更加嚴峻,最終導致經濟崩潰。
作為大眾汽車的CEO,迪斯首先考慮的是中德關係對大眾在華市場的業務影響。近年來,大眾深患「中國市場依賴症」,根據其官方發佈的數據,2021年大眾汽車在華銷量超過240萬輛,儘管同比下降14.8%,但是大眾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卻進一步升高。
迪斯表示,大眾在其他單一市場的銷量增長十分有限,未來可開拓的空間也比較小,而中國市場依舊存在巨大的增長潛力,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興起之後,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機會非常多。
迪斯表示,未來大眾將聚焦中國市場,進一步擴展產品線,以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其實不光是大眾汽車,其他德國汽車品牌例如寶馬、奔馳、奧迪以及保時捷等,同樣十分依賴中國市場。
據統計,2021年寶馬、奔馳以及奧迪三大德系豪華汽車品牌,在華市場銷量均突破了70萬輛,其中寶馬的銷量更是超過了80萬輛,占其全球總銷量的37.7%。另外一份統計數據顯示,整個德系汽車品牌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達到了37.2%。
對任何一個汽車廠商而言,對某一個單一市場的依賴度越高,所承擔的業績風險也會更大,德系汽車品牌自然也清楚,但是短時間內,他們又不可能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作為一個汽車產業從業者,迪斯認為中國市場對德國經濟至關重要,其邏輯是建立在汽車產業是德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上的。一直以來,德國汽車都是德國的一張名片,是德國高端製造業的代名詞,也為德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根據德國統計部門發佈的數據,汽車產業的產值佔德國GDP總值的近三分之一,在德國國內,直接或者間接從事與汽車產業相關的勞動力大約有94萬。通過汽車產業,又可以將許多產業關聯起來,所以在德國的經濟產業結構當中,汽車產業無可替代。
而德國新政府的對華經濟策略,要求一些德國汽車企業將設立在中國新疆的製造廠轉移至其他國家,同時減少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的採購,此舉無疑會影響德國車企在華市場業務。
再加上近日,德國政府經濟部門一直拒絕為該國有關企業(據德媒報道稱就是大眾汽車)提供在中國拓展業務的投資擔保,這也導致一些德企在華投資受到單方面的阻礙,但迪斯在接受採訪時堅持表示,大眾汽車會繼續在中國新疆投資建廠。
當然中德兩國的經貿往來不止有汽車,還有其他商品和服務,2021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到2454億歐元,同比增長15.1%,中國連續六年保持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從出口和進口細分市場看,中國是德國第二大出口目的國,僅次於美國,這反映出了德國商品和服務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同時中國又是德國最重要的商品進口來源地,德國媒體表示,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深受德國消費者歡迎,中國商品對維持德國物價穩定非常重要。
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以及俄烏軍事衝突的影響,美歐多國物價暴漲,通貨膨脹愈演愈烈,此前美國政府還計劃撤銷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額外關稅,讓中國製造更方便快捷地進入美國市場,以緩解美國不斷飆升的物價。
正如迪斯所言,如果德國政府搞「與中國經濟脫鉤」那一套的話,德國的通貨膨脹將進一步加劇。
中德兩國經濟具有極強的互補性,保持健康穩定的經貿往來,符合中德兩國的共同利益,也是兩國人民以及企業的願望。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搞「經濟脫鉤」,與時代發展理念顯得格格不入,而且不會得到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