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佛教:社會很動蕩,卻是佛教發展的第一個春天

西晉之後,中國南北兩地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政治局勢:相對穩定的南方東晉,割據混戰的北方十六國。

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貴族集團紛紛走向歷史前台,為與東晉爭奪天下,除了政治軍事實力比拼外,思想文化上也不甘落後,有賴於此,佛教也迎來了自己發展的第一個春天。

羯人建立的後趙以殘暴著稱,但他們對佛教卻很支持,理由竟然是「佛是戎神,正所應奉」,堂而皇之的支持佛教的發展。

此外,石虎更是允許境內的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家。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官方命令漢人可以出家。由此也出現了著名的比丘尼——安令首,修建了比丘尼寺院「建賢寺」。

後趙之所以支持佛教,還看中了佛教大師佛圖澄預言吉凶的神仙方術,而佛圖澄確實厲害,深受帝王賞識,使佛教得到國家扶持,這在佛教史上首創,同時,他與弟子輩建有寺院893所,創造了寺院統計的最高數字。

氐族建立的前秦,對佛教也是非常支持。為迎請道安、鳩摩羅什大師,不惜發動戰爭。

羌人建立的後秦,也是如此,通過戰爭,將鳩摩羅什迎請至長安,大力支持譯經活動,使長安一度成為南北兩地的佛學中心。

由於僧尼人數增加,後秦首次設立了佛教史上的僧尼管理體制(僧正、悅眾、僧錄),而僧碁、僧遷、法欽、慧斌成為史上第一批僧官。

匈奴人建立的北涼,熱衷於興辦福業建造,造高塔,建大寺。

在這些王朝的支持下,佛教在民族大衝突、大融合中迅速傳播,有利於當時各民族人民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為大一統國家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