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納米氧化鎂的分散體對人工風化砂岩的固結效果的初步評估

  千佛崖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崖上的石窟由北魏末年鑿成,盛於唐代,止於清代。全長近388米,高45米,形成了由950多個佛龕和7000多尊佛像組成的石窟長廊,因此被稱為 "千佛崖畔"。它是四川省最大的佛教石窟,氣勢恢宏。一方面,廣元處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降雨量大。另一方面,砂岩表面的可溶性鹽類的反覆溶解-結晶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固化處理是恢復晶間凝聚力所必要的。無機加固劑是風化砂岩修復的首選。

氧氯化鎂水泥(MOC)是一種空氣硬化水泥。這種水泥材料是由MgOMgCl2和H2O以特定的摩爾比混合而成,並在室溫下基於水反應而固化。它有高機械強度、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出色的粘結能力。然而,使用MOC砂漿的過程遇到了一些困難。首先,由於其高粘度,MOC砂漿很難滲透到砂岩孔隙中。乙醇可以分散氧化鎂顆粒,減少團聚,並提高滲透深度。其次,當用普通氧化鎂作為原料製備固化劑時,氧化鎂顆粒可能會堵塞砂岩的孔隙。與普通氧化鎂相比,納米氧化鎂具有更小的顆粒尺寸、更高的比表面積和更強的活性。

  本文研究了用乙醇作為分散劑,用納米氧化鎂替代普通氧化鎂製備的固結劑對風化砂岩試樣進行固結的可行性,並探索最佳的處理方法(即固化劑濃度和使用次數),並初步評估固結性能。固化劑(MMH分散體)的製備過程如下:將納米氧化鎂、MgCl2·6H2O和H2O在玻璃燒杯中混合,按照n(MgO):n(MgCl2·6H2O):n(H2O)=5:1:16的摩爾製備MMH砂漿。接下來,用乙醇分散、超聲。應用方法如下:使用一次性滴管從AWSS的上表面加入MMH分散體,速度為40滴/分鐘。處理後,試樣在溫度為25℃、相對濕度為60%的條件下保持7天。在固結處理前後,對所有試樣進行稱重以記錄吸收的固相。

粘度和XRD分析顯示,乙醇是一種可行的溶劑,不會抑制固結產物的形成。形成的5Mg(OH)2·MgCl2·8H2O在砂粒之間產生了強大的粘附力,這是機械強度的主要來源。SEM-EDS表徵表明,固結處理能夠提高風化試樣的密實度,並最終形成一個連貫的結構。此外,固結性能受固化劑濃度和使用次數的影響很大。隨着滲透到試樣中的固結劑數量的增加,固化後的試樣在機械強度和抗鹽結晶方面表現出顯著的改善,並且由於固結產物部分地填充在砂粒空隙中,吸水率下降。然而,固結物的過度堆積會導致試樣表面出現明顯的顏色變化,因此會引起不相容的風險。本研究結果表明,為了達到最佳固結性能,應選擇MMH分散體的中間濃度(30wt.%),並對風化的試樣進行五次重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