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佛教一開始源自古印度,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是為了對婆羅門教的一種反對、一種否定,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人生痛苦問題,力圖把人從生活的苦難中解救出來。
大家知道印度宗教主導是婆羅門教,也叫印度教,婆羅門教形成比佛教要早,最高的神大梵天,是三個神大梵天、毗濕奴、濕婆的合一。
婆羅門教非常注重等級制度,這個等級制度叫種姓制度,由所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形成,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他們從事的職業認為是低賤的。
印度人貧富差距非常大,最低那種種性人認為這一輩子受苦、吃不飽、穿不暖,住在非常貧窮又骯髒的地方,下一輩子就會輪迴了,所以他們不反抗,而最高的那個種性,每到逢年過節或者有什麼重大節日,就大擺宴席讓這些窮人們來吃,於是形成一種文化來維護這個四種姓制度,這就是印度宗教的力量導致的。
而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加以反對,認為眾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明心見性即可成佛,所以佛教在印度就站不住腳了,在兩漢之際跑到了中國,在從13世紀到19世紀初印度佛教500多年徹底消失了,在19世紀初才從斯里蘭卡回傳過去,也只是小乘佛教。釋迦摩尼創立的佛教之所以區別於一切別的宗教,最根本的是能夠解決眾生生死的問題,並且揭示宇宙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