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棵荔枝是六祖慧能親手種植的嗎?


六祖手植荔枝樹

今六祖慧能故里國恩寺旁有一棵荔枝樹,傳說是六祖慧能晚年回國恩寺時親手所植。今國恩寺方丈釋如禪所著的《六祖與國恩寺》一書說:在寺的東北面有一棵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古荔。是六祖惠能帶領門徒回故居時親手種植的。雖歷經興衰,甚至遭人用火燒過,但至今仍茁壯成長,巍然挺拔,枝繁葉茂,高十數丈,盛夏結果,優於它荔。日本、韓國等佛教信徒來寺尋宗訪祖時,均視此樹為聖物,予以參拜,且稱此樹為「聖樹」,是「佛荔」。每逢荔果成熟季節,海內外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信眾們常來此品嘗佛荔果。有些信徒把荔枝葉也當成了驅邪去病的靈藥,認為喝了荔葉泡的茶能使人身體健康且延年益壽。《龍山國恩寺志》「六祖手植荔枝樹」條也說:「昂首挺胸聳立在國恩寺左側。樹高一十八點五公尺,『樹老蟲不蠹』,數經枝幹死,但不久又萌發嫩芽新枝,每年果實累累,故被譽為『佛樹』」。

一、六祖慧能手植荔枝應是傳說

從現有文獻記載來看,有的說六祖慧能於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帶着弟子們離開韶州寶林寺回到故里新州國恩寺,至713年農曆八月三日圓寂,在國恩寺約一年時間。有的說六祖慧能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農曆七月初回新州國恩寺至八月初三圓寂,約一個月時間。查文獻記載所知,在這一年或一個月的時間裏,六祖慧能囑咐弟子們加緊修建報恩塔,給弟子們講經說法,並在圓寂前向弟子們作交代等,未見其親手種植荔枝的記載。所以,六祖慧能親手種植荔枝一事當是傳說。

二、不能排除六祖慧能種植荔枝的可能

嶺南乃荔枝的故鄉之一,晉代廣州刺史嵇含的《南方草木狀》以為漢武帝在南越建扶荔宮,乃因荔枝而得名:「《三輔黃圖》曰:『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荔宮。』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而嶺南荔枝品種甚多,其中新興香荔乃名種之一,文賢多為讚譽。屈大均《廣東新語》曰:「又一種大如龍眼,亦無核,絕香,名曰香荔,出新興」。檀萃《楚庭稗珠錄》云:「新興荔小而肉豐,核極細如丁香,故曰『丁香荔』。亦有無核者」。吳應逵《嶺南荔支譜》謂:「香荔之,兩粵所無,唯新興有之。或無核,或有核而絕小。他處蒔之則變。……新興荔有絕小者,核亦小如丁香,可稱明璫之目。」張渠《粵東見聯錄》言:「又一種大如龍眼,肉厚核小,嚼之甚香,名曰香荔。獨出新興」。六祖慧能早年在家鄉生活了二十幾年,自然知道香荔的韻味,晚年「葉落歸根」回到故土,親植一株荔枝以表感恩、報恩之心乃自然和可能之事。

三、歷史上文人的詩文均稱為六祖慧能所植

儘管各版《壇經》及禪宗文獻未見提及,甚至地方志書也無專一記錄,然坊間文人筆記和詩文則有跡可稽。清初邑人潘毓珩纂《盧溪通志》,曾把「蒼荔披雲」列為國恩寺內外十景之一。吳應逵《嶺南荔支譜》引《學海堂集》詩注云:「新興香荔,六祖法堂一株最佳雲。是其手植,枯而復榮者數矣。今其孫枝尚存。每年必生數百枚。」邑人陳在謙,嘉慶九年舉人,有《六祖手植荔枝樹》詩云:龍山側生枝,乃傍盧公墓。吾師手所植,樹老蟲不蠹。一千二百歲,曠劫等閑度。云何太支離,亦抱維摩痼。獨有橫出枝,翩翩入雲霧。仲夏火實駢,時聞天香吐。珠胎剖晶瑩,中乃萬象具。瑪瑙盛玉碗,倒與法供布。一偈明心性,菩提本無樹。豈 口腹圖,翻為身後住。樹也本不住,師也本不去。吾且食荔枝,佛也本不喻。

這棵荔枝,如果真是六祖慧能手植,則迄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可能是嶺南最古老的荔枝樹。改革開放後,經人們的重點培護,每年都掛果累累,當果熟收穫時節,國恩寺都舉辦「佛荔節」,讓人們在品嘗香荔的同時,體驗和弘揚六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