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幢寺是廣州大寺,歷史悠久,位於今天海珠區同福中路和南華中路之間。清初,海幢寺集中了一大批著名僧人和居士,對嶺南地區的佛教傳承、詩文成就影響深遠。本文僅略述海幢寺和今無關係。
今無(1633—1681),字蟲木,號阿字,番禺萬氏之子,得法於天然和尚,是其第一法嗣。天然和尚是空隱道獨之徒,屬曹洞宗之博山系傳人。今無是曹洞宗第三十五代傳人,後為海幢寺住持。
關於今無生平,其師弟今釋(澹歸)為其作傳,載於《阿字禪師語錄》及清阮元《廣東通志》列傳六十一之,本文對於了解今無生平有較大價值,現錄其文如下:
阿字大師字今無,得法天然昰和尚。番禺萬氏子,父諸生,以株連坐系,為禁卒拒弗使進飲食。師咍卒書金券,得再飽。俟尹出遮道大哭。尹愕然,憐師稚小,乃問狀判牒取釋。師曰:「遲則必斃。」尹喻意,乃立出之。禁卒嘆曰:「吾遂為孺子賣。」
據上文看,今無少年聰慧。今無皈依佛法過程,上傳中續載:
今無16歲師事天然和尚為僧,19歲隨師入江西匡廬問道。後天然派今無徒步萬里往瀋陽探訪函可大師,以鍛煉他吃苦耐勞的精神。三年後他回到廣州。康熙元年(1662),今無承心印受衣缽,以首席命主海幢院事,開法海幢。
今無和海幢寺關係十分密切。康熙年間,今無住持海幢院事。在日常住持中,他任勞任怨,誠懇待人,身體力行。今無借平南王尚可喜之力進行大規模擴建,先後建成大雄寶殿、天王殿和山門等建築二十三座。
尚可喜奉佛,和今無有很大關係。清初,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繼茂率軍南下,圍攻廣州,經九個月時間,攻破廣州,清兵屠城十日,死人幾十萬。今無要求難民念「人之初,性本善」之句,以祈求菩薩保佑平安。平南王后得知此事,親到海幢寺見今無,而今無要求「大王以慈悲為懷,超度眾生。」尚可喜自知殺戮過多,為了贖罪,決定捐資建天王殿,其妻捐資大雄寶殿。
翌年,又增建四大天王殿及韋馱、伽藍兩殿。繼後陸續建成叢現堂、藏經閣及僧舍、齋堂等多處,並種植林木,形成花田春曉、古寺參雲等景觀,當時有僧眾100多人,寺院恢宏,與華林、光孝、長壽、大佛等寺齊名,被譽為廣府五大叢林之一,成為嶺南名人雅士雅敘修禊的勝地,有「海幢局式,宏廓甲於嶺南」的美譽。
1674年,今無北上取藏經,1675年復回海幢,6年後病逝,壽年49歲。海幢寺另有今無和尚之塔,立於康熙十九年(1680),為海幢寺僧眾立石。
今無住持海幢寺,影響很大。在海幢寺的鼎盛期,寺僧愈百,甚至有說愈千的。皈依天然和尚、今無者達數千人。今無徒子、徒孫著名者有古雲和相潤:
古雲,號雲庵,初為邑諸生。好學於書,無所不讀。年輕時應有司試(職官考試),日益有名。後削髮為僧,入海幢拜阿字禪師為師。康熙四十四年(1705)嗣海幢法席。為曹洞宗第三十六代傳人。着有《圓覺經義》,其詩作為《月鷺》前、後集,及前、後語錄。
今無不愧是清初嶺東一名僧。就對海幢寺的巨大作用而言,在清初的曹洞宗法系傳人之中,幾乎只有今無可以媲美天然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