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佛教起源於現在的印度,其實不是,準確的說法,是起源於古印度。古印度過去叫天竺,比現在的印度大得多,包括巴基斯坦、尼泊爾等許多國家。因此,這些國家也屬於佛教的發源地,而不是單指現在的印度。
佛祖釋迦牟尼也不是印度人,而是尼泊爾人。在古印度的時候,尼泊爾叫做迦毗羅衛國。因此,釋迦牟尼是地地道道的尼泊爾人,與現在的印度沒有關係。
佛教中的「佛」,是「覺者」的意思。佛教所宣揚的,是讓人們通過修行超越生死,最終得到解脫。佛教的吸引力之一,是宣揚輪迴,能夠讓人們產生希望,即便這輩子沒什麼前途了,也可以通過修行,把希望寄托在下輩子上。
當時由於社會動蕩,人民受苦受難,佛教能夠帶給人們精神安慰,寄託希望,所以很快就在古印度傳播開來,最終形成了世界性的大宗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有着不同的說法。有的學者認為,早在秦始皇時期,就有佛教傳入中原;有的則認為,佛教傳入中國,是在開通絲綢之路之後,有些佛教徒就來到了中國。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目前比較多的看法是,佛教正式傳入中國,是在東漢漢明帝時期,這是有史書記載的。
《後漢書》記載,在公元64年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身材高大、頭頂放光的金人,從西方飛來,很是壯觀。
漢明帝感到很奇怪,就把夢告訴了大臣們,要他們解夢。有個大臣說:「聽人們說,西方有佛,就像陛下夢見的那樣。陛下做的這個夢,是大吉大利,說明佛就要庇護我們了。」
大臣說的這番話,表明當時人們對佛教已經有所了解了。漢明帝聽了大喜,立即派遣使者去天竺問佛取經。漢明帝這次遣使去西方取經,比後來唐朝時期的陳玄奘,要早幾百年呢。
使者一行十餘人,冒着風霜嚴寒,到西天取經。西去的道路遙遠和艱難,他們走了很久,還沒有到達天竺。恰在這時,他們在中亞一帶遇見了天竺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便請他兩人去中國傳教。兩位高僧欣然應允,用白馬馱載着佛經,去了中國。
公元67年,使者與高僧一同到達了洛陽。漢明帝十分高興,親自予以接見。第二年,漢明帝下令,組織了大批勞力,在洛陽修建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為紀念白馬馱經,故取名為「白馬寺」。
攝摩騰和竺法蘭這兩位天竺高僧,從此就在白馬寺住下,最後就在白馬寺圓寂了。兩位高僧在洛陽一帶講經說法,為傳播佛教辛苦了一生,他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鼻祖。
白馬寺建立以後,又有許多高僧到來,他們在這裡傳授佛法,翻譯佛經,白馬寺成了中國第一譯經道場。佛教在中國傳播的初期,與白馬寺關係十分密切,白馬寺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漢明帝引進佛教以後,起初是在皇宮和貴族之間流行,後來逐漸由上層擴展到民間。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有局部的滅佛行動,但佛教仍然得到較快發展,後來成為影響最大的宗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