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也敢滅?中國歷史上為何有三次要滅佛?當時的佛教有多可惡?

2022年12月24日09:32:03 佛學 1458

自古以來,「信仰」兩個字彷彿是深深刻在華夏子孫骨血里的,可能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信奉信仰的宗教或者理論都多少有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宗教信仰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層面的存在,時至今日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也敢滅?中國歷史上為何有三次要滅佛?當時的佛教有多可惡? - 天天要聞

細究目前我國的存在的主流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是廣泛流傳於我國的幾大宗教,並各有其獨特的精神內核。

其中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並且也是這五大宗教中唯一的「國產」,似乎總是對親生有所偏愛,道教在整體的發展歷程中相對來說就比較順風順水。

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道教順應我國的朝代更迭,其精神內核更加貼合過往數千年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需求,是一種合格的精神馴化道具。

佛也敢滅?中國歷史上為何有三次要滅佛?當時的佛教有多可惡? - 天天要聞

但與其相對的,細數「舶來品」佛教的過往種種就飽含辛酸了,歷史上幾次「滅佛」,究竟是緣何,當時佛教有多可惡?

在我們現代的認知里,佛教即大乘,在國人心裏也是有很重的分量。佛教倡導素食、清心寡欲,萬物皆因緣,緣合則起,緣盡則滅。

彷彿提起佛教我們就會聯想到香火氤氳的寺廟、聲聲入耳的木聲、聞之靜心的梵唱、甚至是好多人身陷絕境的救贖,滌盪靈魂......

佛也敢滅?中國歷史上為何有三次要滅佛?當時的佛教有多可惡? - 天天要聞

如此上乘佛教,為什麼曾與統治者水火不容?被多次滅教?

第一次滅佛的教義

首當其衝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教義相悖。我國幾千年文化根基不可撼動,自古以來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天倫之樂」、宗族血脈......這些都是我泱泱華夏的立足根本,安邦之道。

佛也敢滅?中國歷史上為何有三次要滅佛?當時的佛教有多可惡? - 天天要聞

但佛教卻講究清心寡欲,禁慾自省,倘若有足夠多的人口體量信奉佛教,那繁衍之道何在,豈不是人人禁慾,遁入空門,無心這所謂的凡塵俗世,最直接的,那社會經濟的發展又如何推動?

古有漢武帝焚書坑儒,將儒家學說推到登封造極的地位,儒學倡導仁愛,仁、義、禮、智、信更是其理論支柱,正是因為上忠君王、下效父母才會成為主流學說被漢武帝大力推崇。

反觀佛教,動輒遁入空門,清心寡欲,與世無爭倒是落得自在,但究其內核,這卻是與治天下背道而馳。

佛也敢滅?中國歷史上為何有三次要滅佛?當時的佛教有多可惡? - 天天要聞

或許在漢武帝全力推崇儒學之時,佛教的理論在當時是十足的異類。我說「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讓你實幹,你卻說「南無阿彌陀佛」,兩腿一盤、敲起木魚、念念有詞,是能當千軍鐵騎踏平山河,還是能省去農夫低頭耕耘便能變出糧倉?

第二次滅佛的動機

其二,我國是多民族融合的國家,漢族始終是人口數量佔比最高的民族。歷次民族大融合,就以北魏時期為例,本質上其實是大規模的漢化。北魏太武帝滅佛,也是歷史上經典一筆。

佛也敢滅?中國歷史上為何有三次要滅佛?當時的佛教有多可惡? - 天天要聞

我們可以細究一下太武帝的動機。北魏是鮮卑人人的政權,又要憑藉什麼實現一統這樣廣闊的疆土,和龐大的漢族人群體?無可置疑,站到一個隊列,起碼文化先行,信仰鋪墊。

歷朝歷代統治者都不傻,文化統治是成本最低,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實現的統治方式,要想一統,則必須站到漢族本土的宗教隊列中來,一致攘外來取得文化認同。

佛也敢滅?中國歷史上為何有三次要滅佛?當時的佛教有多可惡? - 天天要聞

前文中我們也提到,道教是嫡系,佛教作為舶來品,大眾文化認同的天平偏向何處,如何選擇至此已然清晰。

第三次滅佛的必要

其三,各司其職。幾千年來的朝代更迭,不像現如今的太平盛世,而是多有動蕩。彷彿越經歷苦難的人越容易催眠自己,彷彿在往生西方極樂的理論力就可以獲得救贖,導致很多人一頭扎進虛妄里以此逃避現實生活的苦難。

佛也敢滅?中國歷史上為何有三次要滅佛?當時的佛教有多可惡? - 天天要聞

如此帶來的直接結果更是顯而易見,農田無人勞作,糧食匱乏;擴張疆土需要兵力,人們卻在慈悲為懷,不開殺戒;

經濟發展需要稅收,卻無人納稅,無人蔘軍,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試問又有哪個君王可以忍受得了?

再以北魏太武帝和唐武宗舉例,所屬時代均為動蕩割據的時期,極為相似的是都是在中央政權無暇顧及。

佛也敢滅?中國歷史上為何有三次要滅佛?當時的佛教有多可惡? - 天天要聞

疏於管理的情況下,使得佛教在短時間內乘得了東風,並快速發展,這就使得佛教一時間吸引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聚集。

於是眾多寺廟拔地而起、無所事事的紈絝子弟「遁入空門」,披着佛教的外衣驕奢淫逸不守戒律、窮苦百姓不堪重負紛紛進入寺廟,以此來逃離現實的苦難。

這就極大激化了社會矛盾尤其對於,統治者來說更是百害而無一利。於是在這兩個時期,都進行了大規模「滅佛」,其原因也是經得起推敲。

結局

總的來說,不管是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還是在經濟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始終是放在首位的,精神文化層面的存在,也是得有利於社會發展能夠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

佛也敢滅?中國歷史上為何有三次要滅佛?當時的佛教有多可惡? - 天天要聞

細數歷史上幾次滅佛行動,也並不是否定的佛教本身,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他沒有起到讓統治者滿意的作用因而做的相對現實的取捨。

佛教本身無錯,時至今日被尊崇到較高的地位,並被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成為我國現代五大主要宗教之一,就肯定了佛教存在並盛行的合理性,畢竟存在即合理,在這紛擾而又充滿利慾的現代社會,佛教也是人們得以精神棲息的優選。

當今社會,信仰相對自由,經濟和文化作為左膀右臂,從來都是缺一不可的。相對於佛教、道教等被社會認可的宗教,令人心寒的是在社會的黑暗角落仍舊存在眾多荼毒心靈、斂財甚至謀害性命的社會糟粕存在。

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始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去其糟粕,人該有信仰,但更要注重方向。好的信仰足以點亮明燈,讓生命為之沸騰,發光發熱;錯誤的迷信,則會讓生靈塗炭,並最終被淘汰。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