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八大剎,靈光居第一。當然,靈光寺可不僅僅是北京西山翠微山的第一。
北京西山八大處的第二處靈光寺,因供奉釋迦牟尼佛牙舍利而聞名於世。
八大處第二處——靈光寺
靈光寺,始建於唐大曆年間(776—779),初名龍泉寺;金大定二年(1162)重修,改名覺山寺。明宜德三年(1428)復修,明成化十四年(1478)再修,改稱靈光寺。1900年遭八國聯軍炮轟,民國十二年(1923)重修。
佛牙舍利塔,現供奉佛牙
山門殿,殿宇宏麗,殿前各方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拈香跪拜。
山門殿北側
山門殿內供奉銅胎貼金釋迦牟尼佛,像高4米,重達3300公斤。
山門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
殿後供千手千眼觀音,共有11面48大臂,巨大的背光上千餘只手臂,象徵著觀世音菩薩具有無所不為的巨大神力,能救助天下眾生的種種苦難。
山門殿內供奉千手千眼觀音
世界上僅存的兩顆釋迦如來佛牙舍利,一顆是斯里蘭卡康堤佛牙寺內供奉的「錫蘭佛牙」,另一顆是中國北京西山靈光寺佛牙塔內供奉的「法獻佛牙」。
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後,留下大量舍利子和兩顆靈牙舍利,尤以這兩顆靈牙舍利為傳世奇寶。其中一顆傳到錫蘭(今斯里蘭卡);另一顆傳到當時的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由該國傳到于闐(今新疆和田縣);公元五世紀被南朝高僧法獻大師帶回來,後到了南京上林寺。隨着朝代更迭,這顆佛牙舍利幾經輾轉到了北方遼代的都城燕京(今北京);咸雍七年(1071年)八月遼國丞相耶律仁先的母親在靈光寺建招仙塔,這顆佛牙舍利就供奉在塔內。
招仙塔
招仙塔,建於遼咸雍七年(1071年),八棱十三層,周圍有鐵燈龕16座,每一塊塔磚上都刻有精美的佛像,所以又稱畫像千佛塔。1900年8月,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義和團在靈光寺設壇反抗,八國聯軍對這裡進行瘋狂炮轟,致使寶塔和殿宇化為廢墟,僅存塔基。次年,來自承恩寺的聖安和尚受靈光寺住持海山重託,率領僧眾重修靈光寺,在塔基瓦礫中發現一石函,石函內是一沉香木匣,木匣每面都有善慧(五代時北漢著名僧人)書寫的題記,匣頂書:「釋迦如來靈牙舍利,天會七年四月廿三日記,善慧書。」打開木厘法獻佛牙赫然在焉。從963年善慧題記沉香木匣到佛牙再現於世歷938年,到今天1059年。
招仙塔
如今的招仙塔僅剩塔基和底層,旁邊一棵七葉樹,枝葉繁茂,佛院聖樹守護着古老的聖塔。
招仙塔
佛牙舍利被發現後的半個世紀,一直秘藏在靈光寺,靈光寺歷代住持為守護佛牙竭誠盡忠,功不可沒。1955年,中國佛教協會將佛牙舍利迎到廣濟寺多寶閣內供奉。1960年,在招仙塔塔基北側建新塔用來供奉佛牙舍利。1964年6月25日,中國佛教協會在此舉行大法會,迎請佛牙舍利入塔並為新建的「佛牙舍利塔」開光。
「新建的佛牙舍利塔,塔高51米,塔身橘黃色,底部建有漢白玉塔基,周圍飾以蓮花石座和玉石雕欄。中部有鑲砌的石門、石柱、石窗,上部是八角十三層密檐,外飾碧色琉璃瓦,頂部為餾金寶瓶。塔身內共有七層殿堂。底層為碑室,周牆鑲嵌石刻碑記及經文,室外有石梯上達佛堂。堂中設置金剛座和七彩畫屏,以七寶金塔供奉着佛牙舍利,堂頂裝飾朱底貼金蟠龍藻井,金碧輝煌。再上五層珍藏着各種經書和法器。」
佛牙舍利是中國佛教徒心中的聖物,也是全世界所有佛教徒心中的聖物。
佛牙舍利塔
院內建有游廊,走過去是金魚池。乾隆十六年(1751)這裡開始蓄泉水造池,放養金魚。
魚池院
池中建一座小巧玲瓏的漢白玉石橋,連接着水心亭,有聯:松風荷月答泉瀨,青石白云為枕屏。這裡不僅遊人多、信眾多,各地游僧也常見。在這裡靜坐小憩,讀書閱經,憑欄觀魚,別有一番情趣。
金魚池
往西卧佛殿,供奉着「永安常住釋迦摩尼如來像」,由日本佛教團體真如苑贈送,是真如苑開主伊藤真乘親自雕刻的佛祖涅槃卧佛像。
《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佛祖在兩棵樹之間向北躺下即將圓寂,此時人們非常悲痛,佛祖為了安慰大家,表示他並沒有走遠,就用右手托頭用肘着地躺下來,這也就是後來大家所熟知的卧佛形象。這尊卧佛與其它地方不同,該卧佛取佛祖年輕開悟時的相貌,整尊卧佛凸顯佛祖的青春睿智、朝氣蓬勃,表達了佛教悟道的永恆性。
卧佛殿內「永安常住釋迦摩尼如來像」
觀音殿,殿門懸額「覺海澄圓」,外聯:積善有徴受德止佑,篤心自守與道合符。內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觀音殿
觀音殿內供奉千手千眼佛。
觀音殿內供奉「千手千眼佛」
殿前兩棵百年楸樹,秋光之下,枝葉絢爛。
楸樹
院內另有石碑兩通:東側《重興靈光寺碑記》,西側《重修靈光寺碑記》,記述民國十二年(1923年)靈光寺在聖安大和尚率領下完成重修的事迹。
觀音殿及石碑
院內塔北側,有方丈室、迎客廳、五觀堂等。
拾級而上到二層平台,2001年建一面青白石「心經壁」,趙朴初先生親筆書寫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恭刊於經牆之上。再上一層的羅漢牆,建成於2004年,雕塑五百羅漢圖。羅漢牆下供有斯里蘭卡贈送的定中佛。
靈光寺建築不像一般寺院按山門、天王殿、正殿等對稱布局,歲月更迭年代變換,靈光寺現僅存「大悲院」、「魚池院」、「塔院」三處院落。現在它以塔為中心,新建佛牙舍利塔和遼代招仙塔,是全世界佛教僧眾頂禮膜拜的地方。
佛牙舍利塔
最後說說旁邊這座氣勢恢弘的三層仿古建築,新修建的柳溪山房。
柳溪山房
柳溪山房主人田樹藩(1885—1966),字介卿,晚年號澹園老人,山東樂陵縣黃夾鎮田家村人,三世在京經商。田樹藩幼年聰穎好學,1905年考人京師大學堂譯學館。1910年畢業,獎舉人,以七品京官分配到外務府工作。1912年,外務府改組為外務部,歷任主事、簽事、科長等職。1927年,掛冠去職,從事商業,兼營房產。柳溪山房的前身為滿洲進士鐵林的別墅,滿洲第一詩人寶廷(1840-1890,字竹坡,號偶齋,隸滿洲鑲藍旗,鄭獻親王濟爾哈朗八世孫,著有《偶齋詩草》)晚年也曾在鐵林別墅居住過。1933年,田樹藩隱居八大處,購此別墅,改名柳溪山房,並撰寫《西山名勝記》。
我遊覽西山,往往翻閱田樹藩《西山名勝記》引用詩句,與景物對號入座,更增添對西山風物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