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大智文殊菩薩、大悲觀音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願地藏菩薩四位菩薩。
菩薩是古代印度語的譯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發大心愿的人。菩薩是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
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征,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錶行踐、地藏表願力。
但為什麼四大菩薩因何會得名「悲、行、智、願」呢?下面我們來逐一為大家解讀。
一、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為大慈大悲菩薩,能現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種大難。因主張隨類化度眾生,不分貴賤賢愚,被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的名字蘊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的功德和思想。據《妙法蓮華經》記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音菩薩的「慈」「悲」,不是我們說的慈善憐憫同情,是佛教專業用語。而是「拔苦得樂」,「慈」是指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悲」是指掃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與悲傷。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亦謂給諸有情快樂與快樂之因,並將彼等從苦難與苦難之因中拔救出來。
二、大行普賢菩薩
大行普賢菩薩,「行」一般佛友會讀成「xing」發二聲。但是「行」,在這裡應讀「heng」發四聲,難行能行的意思。
普賢菩薩是以大行而聞名的。「行」就是行為、動作,並有實踐的意思;普賢菩薩實踐的是以智慧上求無上佛果,以慈悲下化無量眾生的大菩薩道,所以稱為大行。
《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的大行思想,是《華嚴經》的核心內容,而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則是《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在。普賢十大行願是:
(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 恆順眾生, (十)普皆迴向。
善財童子歷參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後見到普賢菩薩,請求為他解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普賢菩薩便為善財以及法會中的各位菩薩說,如果想成就如來的功德門,就應該修習十種廣大行願。
三、大智文殊菩薩
據說,文殊菩薩在過去(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過去,而是與現世、未來對應的過去世),曾先後教化過七位佛,就連釋迦摩尼佛也曾受到過文殊菩薩的點化,從這裡就能看出文殊菩薩實為三界最大的智者。
因此,文殊菩薩被冠以「大智」之尊號,又因為他曾教誨過佛祖,所以被尊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佛教之中,智與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所謂「慧」,本意為能夠照亮世界上的黑暗的佛性光輝,又是一切正思維的代名詞。在「戒」與「定」的基礎上,修行者的智慧之光像燭光一樣通透,是為「慧」。
四、大願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在釋迦佛法會中,受佛囑付。於佛滅後末法時代,眾生根鈍,煩惱深重,修行悟證者少,墮落者多。地藏菩薩於無邊劫中發大願,所以於佛前擔負此責任。
地藏菩薩發願,要救苦難惡趣眾生。惡道眾生中,地獄眾生最苦,菩薩對苦難眾生,特別慈悲憐憫,所以特重於地獄的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