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老和尚帶小和尚下山遊方,途中遇到了一條河,附近卻沒有橋樑。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麼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忘記了男女授受不親?何況我們還是出家人?走了一路也想不通,最後終於忍不住了,說:「師父,你犯戒了?怎麼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以前好像有一首歌就叫《放下》,歌中唱到:「愛過了,恨過了,放下吧有過了,痛過了,看破吧……」。但是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誰又能輕易放下呢。
是的,扛起不易,放下更難。項羽就放不下,「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稱得上扛得起的大丈夫男子漢,但卻很難放下。楚漢相爭的第四年,韓信和他在垓下展開對決,開始了著名的「垓下之戰」,最後項羽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大家覺得大勢已去,親信都已逃走,韓信還編了楚歌每晚唱給將士聽,讓他們無心戰鬥只想回家,這就是四面楚歌。項羽知道自己大勢已去對虞姬更是覺得虧欠,知道死後妻子的命運會變得如此悲慘,唱起了悲歌最後那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確實讓人感傷不已。虞姬可以為了丈夫獻出生命,隨即跟着說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大敵當前,絕境之中,項羽竟然不如一名女子。人家為了項羽了除後顧之憂,拔劍自刎,而項羽竟然放不下兒女情長「虞姬虞姬奈若何」。
再看看淮陰侯韓信對項羽的評價:
信再拜賀曰:「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什麼意思?就是說,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玩磨的失去了稜角,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項羽這回放不下的是利。而鴻門宴上放走劉邦放不下的是名。項羽一生割捨不下兒女情長和名利,可是最終放下了天下。反觀劉邦卻是一個什麼都放得下的主兒。
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脫。
瞧瞧,危急關頭,連自己的親骨肉都不要了;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
「你我結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煮爹的時候,給我一碗湯喝。」劉邦倒是真的放得下大敵當前,親爹也顧不上了。
實際上,人之所以會煩惱,就是記性太好、慾望太多、心思過重,記住了那些不該記住的東西,放不下可以放下的東西。
人生有多少慾望,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寬容,就有多少快樂,心若放不下,自然就成了負擔,負擔越多,人生就不會快樂,那麼,我們又何必自尋煩惱,傷人傷己。
水的清澈,並非因為它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沉澱;心的通透,不是因為沒有雜念,而是在於明白取捨;樹葉落地,不是放棄不是背叛,而是為了親吻大地和另一種生活。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沒有庸人自擾,心中無事,是一種從容的生活態度。不以別人的事當作談資,不為自己無能為力的事煩憂,卸下不必要的繁瑣牽掛,便能活得自在平和。
當然,我們也不是像劉邦那樣,什麼都可以放下。底線、紅線、原則、責任都要牢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