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百歲老僧,不識字,不懂經文,可謂萬般殊勝,一聲佛號,一生念誦,竟是整整92年。一生行坐住卧,修行之舉道盡禪僧真正本色。然而,他的一生卻是無人問津,更無人認真向他發心學習,和尚在世時,每每有人提起這位禪僧,總是寥寥一句:他只是一位普通和尚,是個不識字的普通農民。可就是這麼一位普通農僧,僅六字真言,聲聲佛號,一言一行竟訴盡了世間真正的長壽之道,人生智慧,可謂聖賢應化。也難怪,了悟其中的芸芸眾生不禁感嘆:世間竟有這麼一位普通僧,一直在度眾生,眾生卻不知。他是名副其實的獨身活佛。
他即是平凡普通而又傳奇殊勝的海賢老和尚。
老規矩,讓我們走入海賢法師的修行人生,了悟他平凡普通下的至善真性。更了知他向你我訴盡的人生長壽智慧之言。
晚清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十九日,豫南唐河縣少拜寺鎮,一名男孩呱呱墜地,給世間增添了些許新生的希望與歡樂。
然而,他的出生或許本是一件不幸,可謂生不逢時。又或許是早已命中注定的命數,只待歸位。
只不過,當下之時,男孩不僅沒有口含金湯匙的優越,甚至連安身活着都成了奢侈。示現在男孩眼前的世界儘是灰暗與苦難。此時,正是亂世當道,百姓民不聊生,可謂哀鴻遍野。
在這樣的亂世時代下,原本詩書禮經,識字讀書的願景就這麼化為了泡影,這位男孩看來註定是識不了幾個字了。未來的人生也一眼望到了頭。
別說識字讀書,隨着時代的變遷能夠吃一頓飽飯,有個手藝活下來已屬萬幸。這一切看來,這位男孩必定在亂世洪流下惶惶了度一生了。
同樣的窮苦孩子們已經早早步入世間,體悟萬般塵世動亂,以求安身立命。
而男孩的人生有了一些不一樣。
殊不知,萬般苦難之下總會有那麼一絲希望與因緣。男孩的母親一生茹素念佛,在苦難之下有了一片信仰。母親參禪禮佛的清凈之心倒是熏陶着男孩的整個童年。這喃喃佛音,一聲聲佛號猶如蓮花之種就此在男孩心中紮下了根。
如此一來,倒是如內在自性療愈了亂世之苦一般,造就了男孩淳樸善良的殊勝性格,更造就了他極致殊勝的孝心。
這番孝心竟讓鄰里之間也大為讚歎:「如此亂世之下,竟還能留得這般淳樸心,實在難得了。」
誰也不曾想到,這份難得的淳樸心,這一留,就是一輩子。如果說,留得這份心,不求飛黃騰達,與母親念經誦佛,守得幾畝良田,能夠安心活着,也算是安身立命了。
怎料到,人生無常,上天之命誰也無法抗衡,竟這樣毫不留情的早早降下了劫難,猶如給予男孩這一生必要歷經的考驗。一道晴天霹靂轟然落下。
男孩在安定佛音中成長,已是匆匆12年。這一年,父親突然亡故。這自然為本是窮苦的男孩一家雪上加了霜。
往後餘生,男孩僅能盡了孝心,與母親相依為命,挑起家庭重擔。這或許是冥冥中註定的因果,只在此刻令男孩能擔盡世俗之責,負盡仁孝。心中的那顆蓮花種子也好似在這一刻生根發芽,只等着哪一天心生蓮花。
這一天,如期而至......猶如因果下的宿命。
漸漸長大成人,已是民國9年。蓮花之芽綻然開放,一番決定在男孩心中油然而生,令母親也倍感吃驚。
「我想要出家。」一切毅然決然,堅若磐石。
母親也知道,這已是孩子屬於自己的宿命,這孩子生不逢時之下,早已盡了一片孝心。自己為其種了佛因,這佛果必要孩子自己去領受了。母親僅是寥寥一句,少了一些不舍,多了一些歡喜:去吧,阿彌陀佛。這也許也是男孩母親心中的夙願,需要孩子去延續吧。
隨即,告別了母親,男孩前往桐柏山太白頂雲台禪寺,正式皈依傳戒老和尚,取法號海賢。如此一來,了卻了世俗,海賢的漫漫修行路在此拉開了帷幕。
然而,海賢和尚的修行路,修行之法卻是如此特別。沒有高僧大德的傳奇歷程,沒有萬人頂禮的歡喜追隨,沒有建寺安僧的不凡壯舉,更沒有萬千殊榮一身的榮譽。連周圍的民眾都會心生疑惑:「海賢和尚,他是個普通人啊,有啥好頂禮的。」
殊不知,這份普通人的不普通,竟道盡了真正的禪僧本色。誰也不曾想到,普通的海賢以普通為法,一言一行間早已向眾生示現了真正的佛法。
海賢跟隨師父傳戒研習佛法,想要獲得自性,成就自心。這佛法修行,本是參禪打坐,深入經藏。這海賢自幼不識字,更應加倍研習才是。
可傳戒一番教誨,僅六字之言竟道盡了海賢一生修行妙法:「就念這個,念到往生,你能悟自性,這一生足矣。」
這一番教導令海賢及眾僧不明所以,倍感困惑。
「師父,何為佛法?」
「南無阿彌陀佛。」
「師父,到底何為佛法?」
「南無阿彌陀佛。」
沒想到,這六字真言卻是這人人都會的「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成了海賢這一生唯一的修行功法。
可誰又能一聲佛號,念誦一生呢?這一念,念了整整92年,直至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海賢遇人,心中不斷。南無阿彌陀佛,行坐住卧,聲聲如心,連綿不絕,不曾中斷。
佛性猶如通過這簡簡單單的六字之言度了海賢自心,更度了世間眾生。
眾生百姓與海賢相遇,總有一股慈悲之心油然而起,竟無意間心生歡喜。眼前的這位禪僧看起來普通,但卻有了不同。與之接觸交流,可謂和藹可親,溫良舒適,莫名的親切感。竟無法在他身上找到世間一絲的傲慢,對萬事萬物好似缺失了所有的惡意。
百姓就如他的孩子一般,即使犯了無心之過,甚至得罪了海賢,他竟都毫不在意,僅僅慈悲微笑,從無責備。口中念念有詞,從不中斷。
「老師父,如何才能像你一樣,遇萬事都不生氣呢?老師父,如何才能證入佛道呢?」
海賢師父僅是寥寥一言,沒有多言,誠意教導:「無論男女老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終能圓融佛道。」
百姓聽完直呼妙哉,沒有想到,看起來普通的一介禪僧,卻有如此妙心。匆匆幾十載,百姓卻不知其義。
隨即,百姓這最後一問,可謂道盡這海賢一聲阿彌陀佛下的一身修行風骨,訴盡世間長壽智慧之道。
「老師父,那如何才能長壽呢?」
海賢和尚哈哈一笑:南無阿彌陀佛。答案昭然若揭。
行坐住卧間,已是匆匆百年。百年之間,海賢竟從未需要他人照顧,甚至還會反過來照顧他人,一生從未心生怨氣惡念,慈悲善良常掛心頭。如他之所說:一切困苦,阿彌陀佛自會照料,佛本渡人,何來眾生渡我。
或許,自幼的清苦人生令他更能悟得佛之真理,在貧苦萬難中以佛渡自心,造就這平凡下的非凡。
他百年來的每日修行,錚錚風骨向眾人示現,令眾生頂禮讚嘆。
生活自給自足,開墾荒地,達至100畝。一句阿彌陀佛,一手鋤頭一手筐。糧食,蔬菜,水果皆為一人耕種。農坡勞作,成了這阿彌陀佛下的別樣修行。
難怪有不明就裡的百姓會說上一句:海賢和尚是一位普通的農民。
待到豐收之時,一番不普通行為更令眾生心生讚歎:他是一位真正的獨身活佛。
取走供自己食用的瓜果蔬菜,剩下的大部分,海賢不去賣,竟皆數贈給了困苦的民眾。哪裡有窮困百姓吃不飽,他都一一照顧,哪怕自己一無所有。
直到有一年,老和尚之風骨竟讓政府也無比動容。
那一年,饑荒成災,政府需要賑災。此時的海賢老和尚,自給自足,更是囤積了1200斤糧食。這些糧食,自用的話。足以度過災難。怎想到,海賢一番決定油然於心:
這些糧食,全數贈予賑災。此話一出,當地政府傻了眼,他們本想向老和尚收購些許,緩燃眉之急。怎料到,老和尚會有這樣的決定。
這即是財,法布施。
老和尚一生愛惜,節約。陋室一間,晚上,能不用燈火,就不用燈火,在他心裏,早已有一盞明燈常亮,照亮世間。
早早入睡,凌晨1,2點早早起身,老和尚一天的修行也就開始了。念佛,燒香,拜佛,百年間,日復一日,從未改變。
或許,佛祖早已不舍海賢和尚在世間貧苦度日,那一天終究到來。
照常念佛,只不過那一晚,電燈常亮,猶如和尚之心燈,只為渡世間。老和尚無痛在聲聲「南無阿彌陀佛」之下示寂往生,享年112歲。
這即是老和尚一生的修行,少了一些傳奇,就如你我一樣的平凡人,只不過,他的心中多了那一句句連綿不絕的「南無阿彌陀佛」。
圓寂百日之時,眾生百姓,為此立碑,以此頂禮:老和尚平淡修行,護持一生,為我輩之楷模。
以此緬懷贊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