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對於地位崇高的人,即使在稱呼上,都會用一個能代表敬意的尊稱。
比如古人把有學問的人叫「先生」,把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稱「大人」,即使是普通人,也會以「您」來表示。
尤其是在一些組織機構里,每個組織的領頭者都會有獨有的稱呼,幾乎很少會直接稱呼他的名字。放在古代,這叫「避諱」。
比如李世民,當時的人只能稱呼他為皇上,即使是後世,正統的官方還是以唐太宗這樣叫法居多。
就像現在的公司總經理,幾乎不會有直接稱呼他名字的員工。
這就問題來了,釋迦牟尼證悟成佛之後,他的家人該如何稱呼他呢?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後,他在內部的地位就是至高無比的,弟子們都以佛陀、世尊等尊稱他,而他本來的名字喬達摩.悉達多基本不再被人提及。
那麼,他的家人,包括父親、妻子、兒女們,該如何稱呼他呢?
且說釋迦牟尼在出家修行前,本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他的父親是凈飯王、妻子叫耶舒陀羅、兒子叫羅睺羅,甚至他的堂弟,也是後來的阿難尊者。
這些親人們,在釋迦牟尼成佛前後,彼此會如何稱呼呢?
首先說說父親凈飯王。
在出家之前,凈飯王作為國王,悉達多是他的太子,這時候的釋迦牟尼稱呼他必然是用父王之類的稱呼。
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對於凈飯王的稱呼,其實有點平衡的意思,既顯示了自己佛陀的身份,也刻意指出了父親的身份,那就是用「父凈飯王」來稱呼他,這個稱呼在《佛說凈飯王涅槃經》里體現出來了。
而反過來,對於昔日的兒子、如今的佛陀,凈飯王已經不再稱呼他的名字了,而是以佛、佛陀取代。這既不失尊重,但也並不影響到父子之間的名義。
即使尊貴如佛陀,對於父親的敬重,和我們東方人、現代人也差不多。
由此可見,孝順這兩個字,無論古今中外、還是信仰不同,都是差不多的。
再說說妻子耶舒陀羅:
作為釋迦牟尼世俗中最親密的人,耶舒陀羅在釋迦牟尼成佛後,兩人在生再也沒有相見,因此也就不存在用什麼來稱呼他了。
倒是在釋迦牟尼還未出家前,耶舒陀羅一直用「太子」來稱呼他,這個稱呼還是一種敬語,體現了夫權的尊貴,似乎也和東方女性稱呼「夫君」差不多。
而成佛之後,釋迦牟尼嘴裏的妻子,也就成了「耶舒陀羅。」
這就難免讓我們產生聯想了,是否在他出家前,就一直用這個來稱呼妻子?
再說說兒子羅睺羅:
釋迦牟尼出家修行時,羅睺羅剛剛出生還不能說話,他們父子之間不可能有世俗中父子之間的交流。
但後來七歲的羅睺羅也出家了,並跟隨釋迦牟尼修行,還受到嚴厲的責罵與管教,一直以來,他對釋迦牟尼的都是以「佛陀」或者「世尊」的稱呼。
從這個角度看,羅睺羅和釋迦牟尼之間,更多了一些師徒的情分,父子之情相對略顯淡薄了。
在釋迦牟尼口裡,兒子就是「羅睺羅」這個稱呼了,和對其他弟子的稱呼沒有差異,也體現了佛教眾生平等的觀點。
最後說說阿難。
阿難在世俗中就是悉達多的堂弟,兩人在未出家前,兄弟的稱呼必定無需懷疑。
但後來阿難跟隨在釋迦牟尼左右,精進修行後獲得阿難尊者的地位,在他嘴裏昔日的堂兄,已經只有「佛」、「佛陀」、「世尊」這些尊稱,已經不再有兄弟之類的世俗稱呼了。
而釋迦牟尼稱呼阿難,一直還是沿用阿難的俗名叫法,沒有明顯的變化。
這樣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人們一個提示,那就是世間的多種「情分」,唯有父子之情是最難割捨的。即使尊貴如佛陀、通悟如釋迦牟尼,對凈飯王依舊還保持着父子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