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普及一個最基礎的知識。
宗教學,現在分為四大框架——歷史,文學,哲學,神學。
佛教亦然,
歷史——即研究佛教的歷史淵源,分支流派;有域外佛教歷史,本土佛教歷史。域外主要是印度,東南亞各國及日本。本土則是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的分支流派產生即代表人物和思想。
文學——即研究佛教一千多年來,高級學僧們留下的蘊涵豐富佛學義理的詩詞。比如我很喜歡一首據說是彌勒佛寫的詩:
手把青苗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哲學——即研究佛教世界觀、哲學、思想和認識論的框架。佛家是東方哲學裏,邏輯最嚴密,思想最龐大,體系最繁複的宗教。
西方在亞里士多德提出邏輯三段論後,就發展成了一門完備的邏輯學,而東方佛教也有自己的邏輯學——因明學。因此,佛教哲學的邏輯非常嚴謹。
強調佛教哲學邏輯嚴謹,目的在於引出解釋「緣起性空」這個「空」字存在的認識誤區。
佛教哲學,大致上分為四個體系。分別為「有部哲學」 「空宗哲學」 「般若哲學」 「唯識哲學」。
其中,「有部哲學」屬於小乘;後面三個屬於大乘。
現在研究佛教哲學的學者們,統一認為,小乘與大乘不存在優劣之分,只是闡發佛理的角度不同。大小之分,僅於區分哲學流派之用。
好,鋪墊完畢,我們來講講「緣起性空」四個字。
首先,「緣起」。什麼是緣起?
「緣起」就是因「條件」而起;簡單講,就是條件(內部和外部)集齊夠了,就起了,就開始運行起來了。於是「新」事物就產生了。什麼是條件?還分內部和外部?
那麼,我們還得明確另一個詞:因緣。「因」和「緣」其實是兩個詞。
「因」是指什麼呢?是指事物運動的內在規律,是事物的內部。
「緣」是什麼呢?是指事物運動所需的外部條件。
合起來,叫因緣。第一個詞「緣起」和第二個詞「因緣」,它們是不一樣的。
「緣起」是指事物發展所需的條件都俱足了,事情就可以產生了。
「因緣」是指「因」和「緣」兩件事。
我們還得繼續明確第三個詞:因果。也叫因緣果。
「因緣」和「因果」是什麼關係呢?他們有什麼不一樣呢?
我們要證明一個事物,用「因為······所以······」的邏輯關係。而「因緣」就是「二因為」,即因為外部條件,因為內部條件;而這「因果」就是「所以」。所謂「因果」,這個說法實際上缺了一個字,補上「緣」這個字——因緣果,立刻就恍然了。「因」和「緣」協同作用產生的「結果」就是因果。換句話講,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俱足協同產生的「果」,就叫「因果」。
常說的「因果報應」「因果律」「因果不虛」,即是只要「條件」俱足,事情必然產生「果」。只是世俗價值觀通常需要區分善果和惡果;因此欲得善果,需種善因。
「手把青苗插滿田」,親手種下青苗,將來必然是收穫糧食,亦是意喻種了善因。
接下來是「緣起性空」的「性」字;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有屬於各自的屬性,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着各自的「根性」,即自性;所以就有人與人性格之間的千差萬別,這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的根本原因。
但是,亦是由「人以類聚」進行歸類,無論性格多麼的千差萬別,歸納起來,人類所有的行為舉止,愛欲追求,所思所想,高度剝離表象後,最終只剩下兩大類即「食慾」「性慾」。人類的一切爭端,苦難,愛不離,求不得,皆由此兩大根本欲而來。
進而,六根不凈,煩惱不斷,痛苦不止,束縛不得解脫。所以「六根清凈方為道」。
什麼「道」?
打破「愛欲」與「食慾」,覺醒「佛性」,獲得解脫,即為道。
佛教常說,眾生平等,那麼請問,哪裡平等?哪些東西可以平等?
《大般涅槃經》里講「泥洹不滅,佛有真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這是「佛性論」的由來。
因此,無論人類的「根性」如何的千差萬別,他們都共有一個根本「性」——佛性,也就是成佛的「根性」,只是有的人有機會頓悟成佛,有的人終其一生渾渾噩噩「佛性」蒙塵。
接着,講「緣起性空」的「空」字。由上面的「佛性」,佛教推論出,人類即使「根性」如何的千差萬別,其本質都是虛妄不實的,只有「佛性」才是那唯一的,不變的,常存的的真理和本質。進而得出「空」的理論。
「空」,不承的是你的主見,你的所見,你的所想,你的偏執;承認的是那唯一的,永恆的,常存的法——佛性。他承認人空法有。
所以,「緣起性空」,即是事物發展和產生結果,所依託的基礎是虛幻不實的,而支撐這一切其實是背後的「佛性」。比如,一男一女在結婚之前,她倆也許天各一方,互不認識,他們之所以能結合併生子,都是因緣和合。有一天也會英雄老去,紅顏枯骨,直到變為一抔黃土。那個時候,一切的因緣又離散了。曹雪芹寫的好: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這就叫「空」,帶有極為悲觀的色彩。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因緣和合」呢?
從人類個體的角度看,愛情啊,價值觀啊,我認為的和你覺得的,突然在某時某刻某地點,王八綠豆對上眼了,於是就郎有情妾有意。也許是媒婆牽線搭橋,兩家之間經濟考量相對均衡了,門當戶對了,於是擇了吉日,選了良辰,因緣聚集,婚也就和合而生了。
從人類整體上看,甚至是從所有生物物種上看,這都是自然意志主導的一切,它主導着宇宙的運動流轉,生生不息。
而自然意志細分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比如,人為什麼要結婚生子?人為什麼青春期之前,對世界是那樣的好奇那樣的具有求知慾?一到青春期就躁動不安?荷爾蒙一飆升就似乎無法控制自己?因為「生殖意志」主導這一切,它保證了物種的延續,個體雖然消逝,但是族群不滅,生生不息。
生物進化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族群,保護自己的物種,更好地獲得食物,以對抗死亡。這是「生存意志」的主導。
佛教是一個無神論宗教,「性空」指的是,世界的一切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唯有「佛性」長存,所以,承認了「人空法有」。
以上,均屬於有部哲學體系,或者說是小乘佛學的範圍。
但是到了大乘佛學,印度以龍樹菩薩為代表的「空觀」,中國本土則以鳩摩羅什為旗手,發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空宗哲學」。
佛教講究一法遍及一切法,大乘哲學認為,既然「人空」,那麼「法」也是空的;你小乘哲學,竟然還承認一個存在——「法」。說明你空的不徹底,既然空得不徹底,那純粹就是不空。因此,大乘哲學和小乘哲學就此在義理上分道揚鑣。
佛教大乘哲學認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風這四大都是空的,既然四大都空了,那萬法皆空;即一切都不存在,世間一切都是鏡花水月,如電亦如露;最後,發展到連彌勒凈土&極樂世界都是空的,甚至「因果律」都不承認。
簡單講,懷疑一切。
以上,就是佛教自己內部流派對「空」的理解和看法。
小乘認為「人空法有」,大乘則認為「萬法皆空」。
所以,到了大乘哲學,「緣起性空」,就是真「空」了,即事物產生和緣起的基礎建立在「虛無」之上。人不應對世間的所見所想所感產生執念。
其實呢,當代佛學研究指出,即我文章開頭說的,無論小乘還是大乘,已沒有優劣之分,都只是為了回答好「我是誰」「我來自哪裡」,進而為「我要去哪裡」指出一條各自的方法論罷了。
但從哲學的角度上看,大乘哲學指出「世界的一切都是名言假例」,是很有哲學意義的,即維特根斯坦認為的「語言的邊界」思想,破掉一切的名詞概念,進而我們不再偏執於自己的主觀意見,而是放下所有的固執,所有的思想,只以接近事物本質為要,不着兩邊地處於超脫觀察者的位置。
所得到的結論才會不受偏見影響。
但是,佛教畢竟是一個宗教,如果一切都不存在,這對佛教的基礎義理造成了破壞性的打擊。首先就是神佛在哪裡?日常燒香拜佛的意義何在?
在就涉及到了宗教神學的問題。在此不做深入討論。
只是想再次闡明,為什麼當代宗教研究,要分「歷史」「文學」「哲學」「神學」四大框架的原因。
最後,關於「緣起性空」,
小乘認為「人空法有」,認為事物發展和產生的基礎都是虛妄不時的,唯有「佛性」長存。
大乘則認為「萬法皆空」,一切都不存在,我們所見之事物,緣起於「虛無」之上。
我們不必要糾結誰才是對的,究竟哪一個才是最終解釋。你認為誰講的對你有用,就採用那個。
佛陀說「解脫有八萬四千法門」,尋找屬於自己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