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貪婪蠱惑的人生
安能幸福
被慾望系縛的生命
何談自在
《佛說十善業道經》中,佛陀告訴龍王:「若離貪慾,即得成就五種自在。」
所謂自在,是指心想事成,無牽無掛。通常,人們所以為的幸福,都是以慾望為基礎。當慾望得到滿足,就覺得幸福快樂;得不到滿足,就覺得失落痛苦。這就是被慾望系縛、不得自在的人生。那麼,究竟是哪五種自在呢?
「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三業,為身業、口業、意業。諸根,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若離貪慾,會有清凈、健康的身心,使三業自在無礙。如是,就能感得諸根具足的果報。
「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
一切怨賊,指大水、大火、盜賊、不肖子孫、國王五種天災人禍。若離貪慾,樂善好施,廣種福田,未來將招感無量財富,且不會被冤家、債主奪去或毀損。
「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若離貪慾,勤於施捨,從而感得福德自在的善報,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福報包括很多方面,《尚書》歸納為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而從佛教修行的角度來說,福報又有另外的內涵,如有時間修行,無須為生計擔憂,有善知識引導等。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
若離貪慾,還能得到王位及高官厚祿,得到本國諸侯、地方官員、周邊國家敬獻的各種精美貢品。
「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
若離貪慾,未來皆能心想事成,所獲得的一切,遠遠超過自己所求的千百倍。本身只想賺一百元,結果卻賺到千元、萬元乃至更多。我們要想過得快樂、自在,就要擁有福報。福報從何而來?唯有依靠自己耕耘培植。人天路上,修福為先。
有不少修行者,只重視修行而不願修福,整天只顧念佛、打坐,一點利他之事都不肯花時間去做。假如這一生功夫不到,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未來修行條件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佛教中有這樣一句話:「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香象掛瓔珞。」
說過去有兩個師兄弟一起修行,一個偏重修慧,一個偏重修福。修慧的這位來世繼續修行,並證得阿羅漢果,卻無人供養,乞食時經常空缽而返,挨餓受凍。而不修慧的這位,來世墮落畜生道中,但由於他在因地培植諸多福報,結果當上國王的座騎,渾身掛滿珍珠、瑪瑙等寶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修行路上要福慧雙修,不可偏重一方。尤其我們現在學的是大乘佛教,更應從無我下手,發菩提心,發大悲心,在利他中完善自己。
上述五項,是不貪慾感得的果報。若能將不貪慾的德行迴向無上佛果,最後成佛時,就會受到三界眾生的敬重。
摘自:《幸福人生的原理》
版權所有:濟群法師
如需轉載,請務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