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都興皇寺釋法朗
釋法朗,俗姓周,徐州沛郡(今江蘇沛縣)人。祖奉叔齊,任黃門侍郎青州刺史,其父曾任散騎常侍沛郡太守。法朗托生時,據說其母劉氏夢見神人乘樓殿入懷,在夢中對她說,身與空等,她醒之後,頓時覺得四體輕虛,有異常日。五辛雜味,一時俱斷。法朗在少年之時,就聰穎非凡,孝敬父母,意志節操堅決不移,采地雄霸六郡,氣蓋三邊。年少從軍,早已經歷師旅行陣。修身節省,寵辱皆無法動搖其志。年紀很輕就隨徐子彥將軍北伐,門口放長戟,坐在大樹下休息。並說:「兵者兇器,身是苦因,慾海邪林,怎能覺悟?」在梁大通二年即他二十一歲時於青州入道,後遊學楊都,從大明寺寶志禪師修習禪法,兼從該寺彖律師修習律藏。又從南澗寺仙師研習《成實》,從竹澗寺靖公研習《毗曇》。其才智出眾,一時譽動京城。……
後又於北山止觀寺從僧詮法師學《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及《華嚴》、《大品》等經。於經、律、論三藏均多所探究、研尋,頗有造詣,勤學有成。
陳永定二年(公元五五八年)十一月,他奉敕入京駐錫興皇寺,講經弘法不斷,對於《華嚴》、《大品》及「四論」之義理頗多闡釋,發前人之所未發,多有新見。對於後人的缺失,也用通暢易懂的義理補充,聽他講經弘法者常多達千餘人。……他講解前面之經論各二十多遍。在二十五年時間內,弘法不斷。他對於四部悉檀義之闡析及對龍樹一系思想的弘傳,在當時沒有人能同他相匹敵。陳太建十三年(公元五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夜,他於房中示寂,世壽七十五。該月二十八日,葬於江乘縣羅落里攝山之西嶺。
起初,攝山僧詮受業於朗公,所修習者,以中觀學說為主。若非心會析理,何能契此清言?師徒隱避形跡于山林,體會禪法上又能彼此互相契合。到後來慧勇、智辯、法朗、慧布來山受業,佛法得以傳續。原先立誓不涉言表,及到後來,才開始演述。僧詮曾經說過:「佛法精義巧妙,了解就能實踐,不涉及語言詮釋。經曰:『執着我見的人,不與言經。深樂法要的人,不與言說。』良藥自有其妙用,不可妄施。」法朗遵從詮公教誨,未敢多言。待僧詮遷化之後,門下四大法師各擅威容,大弘佛法。慧勇居禪眾,智辯住長干,法朗在興皇,慧布駐攝嶺,時人有「興皇伏虎朗,棲霞得意布,長干領悟辯,禪眾文章勇」之譽。而此四法師中,聲名最大,影響最著者,莫過於法朗。而智辯注重得意領悟,倡定慧雙舉,所以他的講席間尚有禪者,此乃詮公之遺風矣。但其思想與法朗多有相違之處,以致評者常有排斥他的言論。慧布、慧勇詳見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