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文 田柔剛
本世紀末的最後一次月圓,在蘇州幾個人到了寒山寺。因為以前去過,本以為可以充做半拉子導遊,但沒有探根究底的人,也就不作聲了。
沒到,遠遠地就先看到了寒山的塔頂,深冬卻沒有一點寒意。在靜謐中也未聞張繼詩中的烏啼,小河汊新橋邊倒是有個道具小舟系著纜,來的人已不可能產生羈旅者那種孤獨的感覺。因為這裡天天都是熱鬧的去處,到蘇州的人,幾乎沒有不來寒山寺的呢。
進了寺門,在大雄寶殿右側的偏殿里,巨大的蓮花座上有詩僧寒山的塑像,袒胸露乳,蓬頭赤足,淳樸渾厚,嘻笑顏開。在另一偏殿五百羅漢像用香樟木雕刻貼金,表情皆十分生動。
殿後的藏經樓,環壁嵌着《金剛經》石刻,剛勁秀逸,據介紹為傳世珍品。但人們皆匆匆而過,未有心思駐足端詳的。
我們一行,也是沿着長廊匆匆走出。大家都在急急地尋找鐘樓,及到跟前,只見一座兩層六角形黑瓦斗拱黃牆明窗的小樓,鍾置於二樓,兩米高的鐘,圓周大致有三人合抱粗細。一千多年在一首詩里聽寒山寺的鐘聲。這鐘聲里悠遠的歷史的迴響,似乎仍在耳邊。在寒山寺鐘樓,心中的「夜半鐘聲」也令人遐思。它有一種無言的交融與契合。
人們在留影,不知是讓自己的身影留在寒山寺,還是要把寒山寺帶走,放在自己身邊。那張張照片將來也會傳出那鐘聲里詩一樣的餘韻嗎?
離開鐘樓,我們登上寺塔,這是一座五層的樓閣狀的木結構佛塔,要穿上塑料鞋套才能登臨,到了第三層就得止步。在這裡可以俯瞰整個寒山寺,寒山寺的迴廊、僧舍,它的瓦頂和斗拱都是黑的,大殿和偏殿的牆是黃的,但碑廊亭閣以及僧舍的牆面都是白色的粉牆,黑白分明,簡潔明快,風格獨具。
寒山寺碑刻眾多,在碑廊和亭閣壁間,嵌有宋、元、明清許多名人碑刻,我們一眾人又是匆匆而過。有幾位在清代俞樾所書的張繼《楓橋夜泊》詩碑前留影,我則抓緊時間,記下了康有為的兩句詩:「鐘聲已渡海雲東,冷屋寒山古寺楓」。(購一拓片)
離年除夕還有幾天,寒山寺周圍的館舍裏海內外遊客已經絡繹不絕,有許多是準備在除夕夜來敲鐘的。在寒山寺外的停車處一群日本旅遊者從我們旁邊走過,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在哼唱着一個熟悉的曲調:「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今天的你我怎能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怎能登上你的客船。」
據傳除夕夜寒山寺有敲鐘儀式,寒山寺除夕的門票已被悉數售罄。
街上行人如織,市聲喧嘩。除タ夜半萬籟俱寂之時聽聽鐘聲,該有另一種情趣。我凝望著鐘樓想,這縷縷鐘聲在新世紀會繼續回蕩,這悠遠鐘聲的詩韻也永遠在世界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