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師,以影像為法,引人頓悟!眾生:一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

2022年09月26日14:17:15 佛學 1820

這位禪師,年紀輕輕,卻早早出了家,引眾人倍感困惑。「人生大路千千萬,為何只為入空門?」這或許是許多人對他的一致不解。然而,他的皈依佛門之路卻自然簡單地令他自己也無法置信。正所謂時間到了,緣到了,就出家了。往後餘生,竟以影像為法,在一幀幀音畫圖像間,引得眾生頓悟。


中國禪師,以影像為法,引人頓悟!眾生:一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 - 天天要聞


萬般疑惑頓解,終得來一致殊勝讚歎:他的每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看一眼,心生悟性。


或許,他是佛菩薩早已選中的佛子,今生早已命中注定,以鏡頭影像為法,弘揚芸芸眾生。


他即是資國寺80後法師,能慈法師。接下來,讓我們走入法師的修行人生,了悟這音畫間的濃濃佛性。


古往今來,無數高僧大德無不歷經人生疾苦,命運多舛方可了斷塵世紛擾,一朝成佛。然而,能慈法師的佛門之路竟自然簡單的令人不敢置信。


中國禪師,以影像為法,引人頓悟!眾生:一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 - 天天要聞

這一切,彷彿早已命中注定,好似佛菩薩早已為他未來的人生鋪平了道路。


自幼之時,能慈的父母皆為虔誠的佛教徒。每日參禪禮佛,喃喃佛音,寥寥佛經縈繞在耳邊。別人家的孩子領略祖國大好河山,山川河流是為童年的美好旅行,遊樂場的童真童趣構建了他們歡喜開心的童年記憶。


然而,能慈的記憶竟皆是青燈古佛,幽幽清凈。父母常帶着他前往寺廟參觀。在一個孩子眼裡,或許略顯了一些無趣。畢竟,對於一個孩子,比起寺廟而言,遊樂場要好玩多了。


沒想到,能慈寥寥一言卻令父母心生歡喜,更道盡了他一生宿命:寺廟簡單清凈的生活,也挺好。


中國禪師,以影像為法,引人頓悟!眾生:一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 - 天天要聞

或許,這僅是孩子童真般的無心之念,此時的能慈對佛法寺廟修行可以說一概不知。然而,這一念,竟如蓮花之種在能慈心中紮根,只待未來某一天綻然開放。


時光荏苒,能慈即在這般環境間慢慢長大。人生的十字路口,終究如期而至。


上一所好的學校,將來娶妻生子,成就別人眼中註定要當的人,要走的路,或許這是他最好的選擇。


殊不知,能慈一番決定竟引得眾人萬分困惑。


他決定在資國寺正式出家,皈依佛門,取法號能慈。自此,徹底走上了一條少有人走的漫漫長路。


中國禪師,以影像為法,引人頓悟!眾生:一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 - 天天要聞

「年紀輕輕,為何啊?」或許這是所有人對他的質問。


然而,他的一言回答,令人無法理解個中因緣,卻又令人陷入沉思。


「我也不知道為何,這是緣吧,緣到了,我就出家了。」這一切簡單的猶如行坐住卧,就如佛祖在他耳邊輕輕說了一句:時間到了,來出家吧。


又或許是那兒時那蓮花之種在此時在心中盛開,只為成就其一生風骨。


中國禪師,以影像為法,引人頓悟!眾生:一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 - 天天要聞

如此一來,漫漫修行之命正式拉開了帷幕。誰也不曾想到,他未來的弘法之路,修行之法竟是如此特別,如此殊勝。


進了佛門,青燈古佛相伴,參禪,禮佛,打坐,過堂,念經,無數佛門傳統修行之法以此需要精進。


入了寺廟,可不是一心只度自心,兩耳不聞窗外事,更不是逃避塵世的借口。


能慈的修行生活變得充實而又繁忙,不僅要在打坐中悟得真性,要在茫茫經海中獲得妙法。更要在佛學院習得佛理。


看來佛門之路也需高材禪僧,以此弘揚正法。


如此一來,能慈的未來之路可謂有了期許與確性,在佛海中成就自身,以在將來成為萬千弘法的禪僧之一。


殊不知,命運的轉輪又一次發生了轉動,一切又是如此的順勢天然,一切早已成了定數。


閑來無事,能慈在寺中走動,一寺一景,甚是禪意濃濃。此時,能慈手中有着一部用以父母聯繫的手機,隨手一拍,以此捕捉這美好的妙景,向眾人分享佛門清凈像。


中國禪師,以影像為法,引人頓悟!眾生:一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 - 天天要聞

能慈法師作品

沒想到,這一拍,竟徹底打開了屬於他自己的修行法門。


好似,這一刻,佛菩薩又一次在他心頭點撥:你要以鏡頭為法,向眾生傳遞佛性。


彷彿這一切,是佛祖通過能慈之鏡頭,增添像中佛性。


一石一葉,枯木落葉,廟上瓦片,禪僧行進。一幅幅佛門之景分享於眾人。不乏得來一致讚歎:你的圖像,令人心生安寧,照出了佛性。


中國禪師,以影像為法,引人頓悟!眾生:一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 - 天天要聞

能慈法師作品

這一下,能慈心生歡喜,一番決定,就這樣打開了屬於他自己的修行之法。


以此專註於其中,他要以鏡頭為法,以此修行,成就屬於自身的「攝影禪」。這也是屬於自身的生活禪


「如果能通過鏡頭與圖像令人妙生蓮花,實為殊勝,這也是一種弘法之道。」


一切如火如荼,隨即精進其中,傳統修行間隙,自學成才,一遍遍學習,一遍遍參透。腦海中早已有了堅定信念。


「如何讓佛法與影像相融,如何在一幀幀畫面中照得真性,與眾生共鳴,看一眼,心生寧靜與祥和。」


中國禪師,以影像為法,引人頓悟!眾生:一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 - 天天要聞

能慈法師作品

就這樣,攝影成了禪法,手機成了法器,每一幀圖像皆成了能慈的專註修行。


或許經文無法令所有人心中與佛性共融,佛教專有的詞彙無法令所有人有所頓悟。


那麼,直觀的圖像卻能無形中令眾生當下感受。


那一霎的感受,頓時消除萬般紛擾。那一霎的感受即是佛性智慧。


中國禪師,以影像為法,引人頓悟!眾生:一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 - 天天要聞

能慈法師作品

有人質疑,一個僧人應以傳統修法為主,攝影與佛法毫不相干,能慈這麼做等於不務正業。


可能慈寥寥一言,幀幀影像,竟道盡萬千殊勝,頓消疑惑:當下感官,令不知佛法的芸芸眾生也能感受佛性,這不就是普度眾生的真義么?


中國禪師,以影像為法,引人頓悟!眾生:一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 - 天天要聞

能慈法師作品

是啊,傳統修行為基,順應時代的簡單禪法,令所有觀者悟性,這不也是真正的禪法。


青燈古佛,寺中妙境,一石一葉,一葉扁舟,淅淅瀝瀝清雨,看着這一幅幅圖像,不知正在閱讀的你們是否心中升起一片寧靜呢?


中國禪師,以影像為法,引人頓悟!眾生:一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 - 天天要聞

能慈法師作品

這即是能慈法師別樣的弘法之道,以此頂禮。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