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禪師,年紀輕輕,卻早早出了家,引眾人倍感困惑。「人生大路千千萬,為何只為入空門?」這或許是許多人對他的一致不解。然而,他的皈依佛門之路卻自然簡單地令他自己也無法置信。正所謂時間到了,緣到了,就出家了。往後餘生,竟以影像為法,在一幀幀音畫圖像間,引得眾生頓悟。
萬般疑惑頓解,終得來一致殊勝讚歎:他的每一幀圖像,照出了佛性,看一眼,心生悟性。
或許,他是佛菩薩早已選中的佛子,今生早已命中注定,以鏡頭影像為法,弘揚芸芸眾生。
他即是資國寺80後法師,能慈法師。接下來,讓我們走入法師的修行人生,了悟這音畫間的濃濃佛性。
古往今來,無數高僧大德無不歷經人生疾苦,命運多舛方可了斷塵世紛擾,一朝成佛。然而,能慈法師的佛門之路竟自然簡單的令人不敢置信。
這一切,彷彿早已命中注定,好似佛菩薩早已為他未來的人生鋪平了道路。
自幼之時,能慈的父母皆為虔誠的佛教徒。每日參禪禮佛,喃喃佛音,寥寥佛經縈繞在耳邊。別人家的孩子領略祖國大好河山,山川河流是為童年的美好旅行,遊樂場的童真童趣構建了他們歡喜開心的童年記憶。
然而,能慈的記憶竟皆是青燈古佛,幽幽清凈。父母常帶着他前往寺廟參觀。在一個孩子眼裡,或許略顯了一些無趣。畢竟,對於一個孩子,比起寺廟而言,遊樂場要好玩多了。
沒想到,能慈寥寥一言卻令父母心生歡喜,更道盡了他一生宿命:寺廟簡單清凈的生活,也挺好。
或許,這僅是孩子童真般的無心之念,此時的能慈對佛法寺廟修行可以說一概不知。然而,這一念,竟如蓮花之種在能慈心中紮根,只待未來某一天綻然開放。
時光荏苒,能慈即在這般環境間慢慢長大。人生的十字路口,終究如期而至。
上一所好的學校,將來娶妻生子,成就別人眼中註定要當的人,要走的路,或許這是他最好的選擇。
殊不知,能慈一番決定竟引得眾人萬分困惑。
他決定在資國寺正式出家,皈依佛門,取法號能慈。自此,徹底走上了一條少有人走的漫漫長路。
「年紀輕輕,為何啊?」或許這是所有人對他的質問。
然而,他的一言回答,令人無法理解個中因緣,卻又令人陷入沉思。
「我也不知道為何,這是緣吧,緣到了,我就出家了。」這一切簡單的猶如行坐住卧,就如佛祖在他耳邊輕輕說了一句:時間到了,來出家吧。
又或許是那兒時那蓮花之種在此時在心中盛開,只為成就其一生風骨。
如此一來,漫漫修行之命正式拉開了帷幕。誰也不曾想到,他未來的弘法之路,修行之法竟是如此特別,如此殊勝。
進了佛門,青燈古佛相伴,參禪,禮佛,打坐,過堂,念經,無數佛門傳統修行之法以此需要精進。
入了寺廟,可不是一心只度自心,兩耳不聞窗外事,更不是逃避塵世的借口。
能慈的修行生活變得充實而又繁忙,不僅要在打坐中悟得真性,要在茫茫經海中獲得妙法。更要在佛學院習得佛理。
看來佛門之路也需高材禪僧,以此弘揚正法。
如此一來,能慈的未來之路可謂有了期許與確性,在佛海中成就自身,以在將來成為萬千弘法的禪僧之一。
殊不知,命運的轉輪又一次發生了轉動,一切又是如此的順勢天然,一切早已成了定數。
閑來無事,能慈在寺中走動,一寺一景,甚是禪意濃濃。此時,能慈手中有着一部用以父母聯繫的手機,隨手一拍,以此捕捉這美好的妙景,向眾人分享佛門清凈像。
能慈法師作品
沒想到,這一拍,竟徹底打開了屬於他自己的修行法門。
好似,這一刻,佛菩薩又一次在他心頭點撥:你要以鏡頭為法,向眾生傳遞佛性。
彷彿這一切,是佛祖通過能慈之鏡頭,增添像中佛性。
一石一葉,枯木落葉,廟上瓦片,禪僧行進。一幅幅佛門之景分享於眾人。不乏得來一致讚歎:你的圖像,令人心生安寧,照出了佛性。
能慈法師作品
這一下,能慈心生歡喜,一番決定,就這樣打開了屬於他自己的修行之法。
以此專註於其中,他要以鏡頭為法,以此修行,成就屬於自身的「攝影禪」。這也是屬於自身的生活禪。
「如果能通過鏡頭與圖像令人妙生蓮花,實為殊勝,這也是一種弘法之道。」
一切如火如荼,隨即精進其中,傳統修行間隙,自學成才,一遍遍學習,一遍遍參透。腦海中早已有了堅定信念。
「如何讓佛法與影像相融,如何在一幀幀畫面中照得真性,與眾生共鳴,看一眼,心生寧靜與祥和。」
能慈法師作品
就這樣,攝影成了禪法,手機成了法器,每一幀圖像皆成了能慈的專註修行。
或許經文無法令所有人心中與佛性共融,佛教專有的詞彙無法令所有人有所頓悟。
那麼,直觀的圖像卻能無形中令眾生當下感受。
那一霎的感受,頓時消除萬般紛擾。那一霎的感受即是佛性智慧。
能慈法師作品
有人質疑,一個僧人應以傳統修法為主,攝影與佛法毫不相干,能慈這麼做等於不務正業。
可能慈寥寥一言,幀幀影像,竟道盡萬千殊勝,頓消疑惑:當下感官,令不知佛法的芸芸眾生也能感受佛性,這不就是普度眾生的真義么?
能慈法師作品
是啊,傳統修行為基,順應時代的簡單禪法,令所有觀者悟性,這不也是真正的禪法。
青燈古佛,寺中妙境,一石一葉,一葉扁舟,淅淅瀝瀝清雨,看着這一幅幅圖像,不知正在閱讀的你們是否心中升起一片寧靜呢?
能慈法師作品
這即是能慈法師別樣的弘法之道,以此頂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