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掛礙,則無有恐怖,心經對治社交恐懼

2022年09月26日00:40:10 佛學 1423

本文我們來了解用《心經》來對治恐懼的作法。我們可以從很多渠道,包括從網上查到很多案例,通過朗讀或者背誦《心經》,消除各種恐懼和心理問題,包括社交恐懼的癥狀的個案。

《心經》雖然不長,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個字,但是它的內容非常高深,非常複雜。這一節,我們只從幾句話,幾個點來了解《心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心無掛礙,則無有恐怖,心經對治社交恐懼 - 天天要聞

這句話里所說的「色」並不是色情的色,這裡的「色」是指物質或者實實在在的事物,實實在在的東西以及各種顯現的現象,叫做「色」。

「空」,是整個《心經》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

在裡邊有一句話叫「五蘊皆空」,五蘊當中,色是其中的一個,即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就是身體的五個部分,色,是指肌肉、骨骼這些有形的物質,我們把它理解成色。色和空對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意思就是色和空本質一體,沒有區別。

色,我們知道,生理上的身體可以理解成色。空又是什麼意思?空並不是沒有,並不是否定存在,也不是不存在,這些簡單理解都是錯誤的。「空」這裡的意思是無自性,或者不能絕對的、獨立的存在,只能依靠一定條件存在。

自性是什麼意思?就是事物本來固有的特性。所謂的無自性。就是沒有它永恆不變的性質,也就是,不能永久存在。

舉個例子,比如說紅顏色,紅色我們可以認為,一個物體表面的紅色是它的特性,或者叫自性,是它的性質。

但實際上,紅色只是光的反射,是一種物理現象而已,比如說顏色可以分成紅、橙、黃、綠、青、藍、紫這麼多顏色。其中紅色,只是波長在六百四十到七百八十納米之間,這麼長一段的波長的光,反射到人的眼睛裏之後表現成紅色,我們把它定義成紅色,它的名字叫紅色。

心無掛礙,則無有恐怖,心經對治社交恐懼 - 天天要聞

但實際上,紅色只是一種現象而已,它的本質並不存在。或者說,我們可不可以認為,它的本質,就是在某一個特定範圍內的可見光的波長,這個我們就把它定義成本質?其實也不是。

比如說有些社交恐懼症的人,有赤面恐懼症、紅臉恐懼症的人,他們的臉平時是正常的膚色,很正常的黃的、白的、白裡透紅的,但是,在發生社恐的時候變得通紅,紅彤彤的臉,變成了紅色,而當緩解了這些癥狀之後,又變成正常的、自然的、很漂亮的膚色了。

所以我們也不能說紅色就是固定不變的,就認定它是紅色,就是它的特性,這又是不對的。

從這個「空」的意義上來理解,就是無自性。它只是一種顯現、一種現象,它的本質並不真正存在,這個,我們理解成「空」。

另外一種理解「空,任何事物不絕對存在,不能獨立存在,依因緣而存在。

一個事物,我們能看到它,能摸到它,它很真實,但是這裡所說的不是絕對存在意思是指什麼?就是它要依靠它所存在的因緣而存在,如果他的因緣不存在了,它也不存在了。

心無掛礙,則無有恐怖,心經對治社交恐懼 - 天天要聞

比如一個玻璃杯子,擺在桌子上是一個玻璃杯子,掉到地上打碎了,就是一堆碎玻璃,就不叫杯子了。因為杯子的因緣不存在了,杯子這個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或者更恰當一點的例子,用做夢來做比喻,夢是不是存在?夢當然是存在的,在我們的睡眠時的意識中存在,然而,夢醒了之後,這個夢真正存在不存在?實際上它也是依因緣而存在,就是你在睡眠的時候,夢的因緣具足了,你的頭腦里形成一些影像,形成一些思維活動等等,這個叫做夢。

和這個類似的例子,比如說人的影子,在太陽光下有影子,影子是依太陽和你的身體而存在的。包括彩虹、閃電等等這些自然現象,這些都是因當時的因緣而存在,而本質上我們說,它不絕對的存在,我們理解成《心經》裏面所說的「空」就是這個意思。

心無掛礙,則無有恐怖,心經對治社交恐懼 - 天天要聞

很多的例子,任何事情都不例外的,可以用這個羅輯來套用,比如我們吃的蔬菜,要通過種下種子,然後要有土壤、水分、一定的時間,這樣才能夠生長,而這裡邊的所謂因緣是什麼?就是要有合適的溫度、合適的濕度,任何一個因緣不存在了, 它就長不成我們能吃的蔬菜了。

人也一樣,我們人存在的因緣,是最初由父母有精子、卵子產生受精卵,然後通過細胞分裂成長,長成一個生理的人,人出生之後,會有生長、衰老直至最後必然要有的死亡,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這個過程也是依各種因緣,時時刻刻不斷變化的因緣,依這些因緣而存在,這是在《心經》裏面說的「空」的含義。

也可以再簡單的理解成:什麼都不是永恆的,事物總會變化的,會無常的,以各種各樣的因緣而變化,這叫空。我們把這種現象,這種性質,這種屬性定義為空。

這裡邊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什麼意思?就是任何看得見的東西都是變化的,都是依因緣而存在的,都不是絕對的,不是永恆的,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理解。

真正的更深的理解是哲學層面,甚至更高的層面,我們很難說的清楚,我們不具體深說,後邊在《心經》裡邊說到,看得到的物體,所謂的「色」,有形的物質都是這樣的。

《心經》後面提到了「五蘊皆空」,然後「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五蘊上面說過了,就是色、受、想、行、識我們稱為五蘊,五種物理或者生理現象。

「色」我們講過了,是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包括生理的東西,我們叫色。

「受」是感受、感覺、覺知,這是一種心理方面的現象。

「想」是思維,思維活動。

「行」是行為、行動。

「識」,是意識。

這叫「受、想、行、識」這四個實際上這裡都是心理學的內容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意思是說,就像「色不異空」一樣,「受想行識」實際上性質也是空性的。

心無掛礙,則無有恐怖,心經對治社交恐懼 - 天天要聞

空性,剛才我們理解到,按照這個邏輯來推,就是「受想行識」我們的感受想法、行為、意識變化都不是永恆的,都會依因緣而變化的,都不會獨立存在的,你不可能憑空的說「我想高興」,然後,我就能高興,受,如高興的情緒,要依靠因緣而存在,有讓你高興的事情,這樣你才能產生高興的感受。

這就叫受,和色一樣,也是空性的,依因緣而存在的、不絕對的、不永恆的,沒有絕對和實質意義的。「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意思是「受想行識」也是空性的。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理解,就像做夢和幻覺、颳風下雨、打雷閃電一樣,我們人的存在,也可以用空性的這種見解來理解,可以理解成「如夢如幻」的存在,並不是不存在,就像剛才我們聲明、說明的,空,並不是不存在,空並不是否定存在,空是有顯現的,能看得見,能感受到的,它只是依因緣而存在,不是獨立存在。

我們人的正常生活可以這樣去理解,可以樹立這樣的見解,我們在如夢如幻的存在着,我們在如夢如幻的追求、努力學習、奮鬥,我們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收穫,這些收穫,實際上也是如夢如幻的,或者叫空性的。

我們在如夢如幻的成功! 如夢如幻的失敗!我們在如夢如幻的幸福着!

心無掛礙,則無有恐怖,心經對治社交恐懼 - 天天要聞

這樣,和森田療法里強調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就更容易做到一些,因為你不再執着於這些事情了,因為這些事情本質上都是依因緣而存在,都不是獨立存在、不絕對的,都是可以變化的。

這樣,就可以不執着,不執着就能夠順其自然,因為不執着,同樣能做到《心經》裏面後面說到的就是「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因為你心裏沒有什麼牽掛,沒有什麼執着的了,沒有看的很重,沒有放不下的,那麼,你肯定就沒有太多掛礙、牽掛,沒有牽掛就不會有恐懼,這是很正常的。

沒有執着就不會有恐懼,具體針對到社交恐懼這種現象,實際上它也是無自性的,也是依因緣而存在的,也不是永恆不變的。

心無掛礙,則無有恐怖,心經對治社交恐懼 - 天天要聞

因為有了這種見解,我們才會相信我們可以從沒病(因為某些因緣)到生病;反過來,也可以從生病的狀態下,因為有些因緣地改變,我們的病會得到痊癒。這就是治療的過程,也是符合前面空性的見解的。

了解一點點我們今天說到的這些意思,了解到了就可以了,然後每天去背誦,單單的去背誦和朗讀就能夠提升我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這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有興趣的話可以到網上去查很多個人以心經解決心理問題後,的寫出來的感受,確實是非常有效的, 至於道理,心理學意義實際上很深,本文並沒有講的很透,大家可以試着去做,試着做就會有很多感受,也會有效果的。

本節的見解就是,了解《心經》大意,了解樹立「空」的見解。

心無掛礙,則無有恐怖,心經對治社交恐懼 - 天天要聞

每日朗讀或背誦《心經》,早晚各3-7遍,堅持就一段時間,如一個月左右,就會讓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有所改變。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