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處,有一座寺院。它北依邙山,南望洛河,綠樹紅牆,梵殿寶塔,莊嚴肅穆。寺外佇立着兩匹白馬雕像,刻工粗放,姿態雄偉。
走進山門,有攝摩騰和竺法蘭兩僧的墓,還有眾多佛像和羅漢像,皆栩栩如生,極富藝術價值。這就是被尊為中國佛教「祖庭」和「釋源」之稱的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它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重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要帶您走進的是中華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
中國第一座佛寺
在很久很久以前(1900多年前),有個皇帝夜裡做夢,夢到了高大、金色的神仙從遠方飛來,降落在御殿前。帝夢金神,丈大六,項背日月光明;金神,號曰「佛」。
這位夢到佛的皇帝就是東漢明帝劉庄。佛緣深厚的漢明帝在位期間吏治清明,境內安定,出現了繁榮的太平盛世。
話說漢明帝夜夢金佛後,感覺茲事體大,遂派使者羽林郎中蔡愔、秦景等十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東漢使者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
越過曠無人煙、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攀上寒風驅雁、飛雪千里的茫茫蔥嶺,來到大月氏國,剛好遇到正在當地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佛學大師攝摩騰、竺法蘭,得見佛經和釋迦牟尼白氎佛像,懇請騰、蘭二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宣教。
攝摩騰尊者和竺法蘭尊者
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使梵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印度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將他們安置在當時負責外交事物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城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這就在東土大地,周、孔、老、庄之邦,洛河之濱,天子腳下,誕生了中國最早的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裏,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裡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註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事件。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於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
洛陽白馬寺大雄殿
洛陽白馬寺鐘樓
擁有中國佛教史上「十個第一」
白馬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稱尊為「釋源」、「祖庭」,白馬寺之所以被稱為「釋源」、「祖庭」,是因為白馬寺擁有中國佛教歷史上的十個第一,即「祖庭十古」。
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
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傳戒道場;
齊雲塔院——中國第一古塔;
永平求法——中國第一次西天取經;
攝摩騰、竺法蘭——最早來華傳授佛教的印度高僧;
貝葉經——最早傳入中國的梵文佛經;
白馬寺清涼台——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國第一部漢文佛經;
《僧祇戒心》——中國第一部漢文佛律;
朱士行——中國第一位漢人出家和尚。
這十個「第一」隨便拿一個出來那都是無法超越的曠世之舉。
齊雲塔院——中國第一古塔
公元3世紀,中國漢傳佛教史上出現了第一位正式受戒、第一位西行求法的中原僧人——朱士行。朱士行的西行求法,為後世西行求法的歷代先賢大德們,如法顯、寶雲、玄奘等樹立了一個捨身求法的光輝榜樣
齊雲塔院——河南唯一比丘尼道場
洛陽白馬寺齊雲塔院位於白馬寺山門外東南200米處,有洛陽東白馬寺之稱,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院內主要建築是金代重修的齊雲塔和新建的齋堂、客堂、禪房等。
其中,齊雲塔始建於東漢明帝時,本稱「釋迦舍利塔」,後屢毀於戰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疊澀密檐式磚塔,共13層,高約25米,是洛陽一帶現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築之一;清代,洛陽白馬寺住持如琇依據東漢明帝創建齊雲塔的記載改稱「齊雲塔」。
洛陽白馬寺齊雲塔院
白馬寺建築布局
1990年前,洛陽白馬寺主要建築有寺院的山門、殿閣、齊雲塔院。1990年,在原有建築的基礎上,洛陽白馬寺增加了鐘鼓樓、泰式佛殿、卧玉佛殿和齊雲塔院內的客堂、禪房等。
洛陽白馬寺目前佔地約3.4萬平方米,有大小建築百餘間。寺院坐北朝南,為中軸對稱格局,布局規整,主次分明。寺內主要建築都分佈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台,兩側還有鐘鼓樓、門堂、雲水堂、客堂、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築。
寺院鐘鼓樓同為方形歇山頂雙重檐兩層樓閣式,底部長寬各7.3米,上覆灰色筒瓦,額枋彩繪,同建於石砌台基之上。
「馬寺鐘聲」曾被美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現今,每年的新舊交歲之時,人們都歡聚在白馬寺內,聽僧人敲響新年吉祥的鐘聲,伴隨着悠揚的聲波,迎接新一年的幸福與吉祥,和平與安樂。
近年來,緬甸、印度、泰國將本國最有特色的佛教建築複製在白馬寺旁,包括仰光大金塔、印度桑奇大塔、泰式佛堂等。
佛教雖起源於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佛教在中國紮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
漢魏之後,中國佛法日隆。不但對中國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還經由中國逐步傳播到越南、朝鮮和日本等國。
白馬寺的古建築、佛教造像、雕刻藝術、繪畫藝術等,出自古代匠師和勞動人民之手,閃耀着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
這裡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裡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洛陽白馬寺農禪
洛陽白馬寺農禪
圖片來源 | 十願百科、洛陽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