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常說:眾生平等!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真的生而平等嗎?
如果說平等的話,我想只有兩件事是相對平等的,第一件事,我們每個人都會生老病死;第二件事,我們每一天都是24小時。
有的人生活在繁華的大都市,見過了車水馬龍、燈紅酒綠;而有的人,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沒有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的地方高考590多分,卻只能上二本;而有的地方高考510多分,卻能上985、211。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的
,每個人都不是天生就是做將相的種,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那些出生優渥的人,他們確實比普通人家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只因為他們掌握的資源,我們沒有;他們擁有的人脈關係,我們沒有。
那我們有什麼呢?有的只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只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才會迸發出來的。我們信命,到不認名,我們也許正是別人口中的「小鎮做題家」、「寒門貴子」。
但是,我想說他們是「小鎮趕路人」!阿文出生在安徽阜陽市阜南縣的一個農民家庭,祖祖輩輩都是以種地為生,阿文的爸爸在阿文小的時候因為尿毒症而去世,母親隨着父親去世後就外出打工了,至今沒有回來,四歲多的阿文從此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六歲的阿文身高還沒有灶台高,她就腳下踩着一個小凳子,給爺爺奶奶做飯,因為爺爺奶奶要在地里做農活,割小麥、收玉米、種大豆等等。所以,家裡的小黃是阿文的好朋友,阿文走到哪,小黃就屁顛屁顛地跟在後面,由於,沒有人給阿文洗衣服,阿文經常的髒兮兮,所以阿文在村裡沒有小夥伴和她一起玩耍。
九歲的阿文上了小學一年級,聽話的阿文雖然不知道為什麼要努力學習,但是,她只能這是奶奶說的,所以,阿文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課,回到家後會將所學的兒歌或者新知識告訴爺爺奶奶,這也是一家祖孫三口人的快樂時光。
到了上初中時候,可是村裡只有小學,只有鎮上有一所中學,從阿文家到鎮上有8里路,貧困的阿文家沒有單車,她只能走着去上學,一天來回三趟,有時候兩趟,每天早晨5點從家中走着到學校需要將近1個小時,早晨6點半到7點半是早自習,下完早自習,有的同學騎單車回家,條件好的可能就會在鎮上買點早餐吃,可憐的阿文有時候可能會走着回家吃完飯,因為上午的課是從9點到12點,下午的課從3點到5點半,晚自習是從7點到9點。阿文最怕的就是黑夜,尤其是冬天的夜晚和下雨的夜晚。
阿文克服了惡劣的環境和心理的孤獨,在中考中她考上了阜南一中。
這一年她的奶奶因為腦溢血而離開了人世間,年少的阿文頭上開始出現了白髮,至此,爺爺就是她唯一的依靠。
高中三年,阿文學習更加的勤奮,在2010年的高考中,她取得優異的成績,被石河子大學錄取,當老師問她為什麼不報北上廣大城市的學校時,阿文說,那邊的生活費,我怕我難以承受。
大學期間的阿文努力掙學費,做兼職。有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一個商機,那就是同學用過的舊書,至此,她就做起了二手書生意現在的她已經年入60萬。
在大學同學聚會上,當有人問她你一個女孩為什麼這麼拼的時候,她說,我用了十幾年的努力,才換來了今天與你們一起喝咖啡的機會。
不是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的出身,我們唯一能做的只能不斷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