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守寺人的27年

2022年06月28日12:08:29 佛學 1379


一個守寺人的27年 - 天天要聞


馮開平坐在寺前的大石頭上。從1995年到現在,一坐便是27年。他是金燈寺唯一一位看護員,用他的話來說,自己在山上過着原始生活。他至今喝着水陸殿西北角石窟縫裡流下的山泉水,食物主要是馬鈴薯,一年四季都是馬鈴薯,一日三餐也是馬鈴薯。有時候,他覺得文物比自己重要,寧願受傷的是自己,人受傷了,吃點葯就能好,文物丟了,可能一輩子就找不回了。





文 | 一楦

編輯 | 周維

運營 | 繪螢




1


在山西平順縣東南與河南林縣交界處,有一座林慮山。太行山脈在斷層運動的作用下筆直地隆升,露出青灰色的山體切面,溫帶季風一年光顧兩次,灌木和落葉松迎着風從岩縫裡鑽出來。在林慮山東面1500米高的陡崖上,坐落着金燈寺,上面是懸崖,下面也是懸崖。


馮開平就坐在寺前的大石頭上。從1995年到現在,一坐便是27年。他是金燈寺唯一一位看護員,一天的工作很簡單,早上7點整,在大霧中將寺門打開,拿出掃帚掃地。有人來了,遞香、倒水、指路,看着人進去,再看着人出來,得盯緊了,一點差錯都不能出。人要是多了,就打掃兩遍。如果沒人,他就撐着下巴發獃,要麼盯着石像,要麼對着懸崖。晚上6點整,關門落鎖。


用他的話來說,自己在山上過着原始生活。他至今喝着水陸殿西北角石窟縫裡流下的山泉水,一滴一滴,混合著雨水,匯在殿里一處凹地,形成幾平米的天然水池。要用水了,就用桶、臉盆舀一點。在光照和藻類的作用下,池水泛着幽幽的綠色,後來遊客多了,池子里滿是被投擲的硬幣,有人甚至在裡頭洗手洗腳,他勸過一兩次,發現沒什麼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


金燈寺所在的林慮山,往北是山西,向南是河南,山高路遠,距離最近的玉峽關鎮也有25公里。2018年以前,平順縣尚未修繕花壺公路時,馮開平去一趟鎮里,需要穿越隧道與綿延的山脊,一人徒步在數千米高的巨石之間,足足走上兩個多小時。出去買菜極為麻煩,況且寺里只有他一人,離開了就無人值守,他的食物多在山上解決。


食物主要是馬鈴薯,一年四季都是馬鈴薯,一日三餐也是馬鈴薯,「每天睜開眼就是馬鈴薯,吃了二十幾年」。1990年代,生活條件不好,吃不起米面,只能自己種點糧食和蔬菜。以前他在寺廟附近種過大白菜,後來都被兔子和野雞啃了個精光,種的還不夠它們吃的多,只有埋在地里的馬鈴薯倖存了下來。


有時候炒馬鈴薯片,有時候乾脆連皮煮熟,剝開就啃,能填飽肚子就行。馬鈴薯放久了,冒出綠色的芽尖,他也想不了那麼多,把芽拔了還是顆好馬鈴薯,「過去沒有菜,不吃這個吃什麼」。那時候,最美味的是香客上供的饃饃,發硬發黃了,就把皮撕開,裡頭還是米面的滋味。直到前幾年通了公路,條件好了,大米、面、饃都被車子一袋袋運了上來。但馮開平吃馬鈴薯的習慣卻保留到現在,「從一天三頓,到一天一頓」。


一個人還需要扛過的,是漫漫的黑暗長夜。2008年之前,金燈寺沒有通電,馮開平就提着盞煤油燈照明,夜裡早早躺在床鋪上,風聲、鳥聲、蛙聲,甚至蚊子飛到哪兒都聽得一清二楚。剛開始,他睡不着,整座山只有他一個人,「夜裡靜得嚇人」。後來,他託人買了一台收音機,聽聽國家大事,才有了一點人聲。


與他相伴的,還有寺里十四個洞窟的三十七個佛龕和五百餘尊佛像。金燈寺石窟鑿於北周,經歷了明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任帝王一百餘年的擴建,石佛、浮雕壁畫、碑碣、石塔應有盡有,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尾聲。目前,金燈寺石窟已入選為國家第六批國保文物,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拿着掃帚走來走去時,有遊客向馮開平詢問金燈寺佛像的起源,他指着寺廟前的石碑,讓對方細讀。要是碑上沒寫,他也只能搖搖頭,「文物專家可能都說不來,我咋說得來」。他只知道,金燈寺因為傳說中有金燈飄入、徹夜明亮而緣起,只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寸步不離看護文物,加上「伺候好阿彌陀佛」,這就夠了。


一個守寺人的27年 - 天天要聞

俯瞰下的金燈寺。圖 / 受訪者提供



2


36歲以前,馮開平從未上過金燈寺。他出生於1959年,13歲開始在劇團跑龍套,雞鳴醒,狗吠睡,從沒想過工作以外的事。


1995年,平順縣文化局調派馮開平前去看護金燈寺。在此之前,金燈寺一直由當地一位老漢照看,他終身沒成家,在山上待到七十多歲,直至突發腦梗去世。


去之前,馮開平和家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他當時已經有3個孩子,最大的8歲,最小的才1歲半,而金燈寺離他所在的平順縣城足足有60公里,妻子氣得把孩子往他懷裡一丟,「你就去吃苦吧」,說完摔門而去。


出發當日,時任平順縣文化局局長李銀聲親自將馮開平送到山腳的玉峽關鎮,車子再難前進,停下來,抬頭是陡峭的石壁和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山巒。他站在碎石路上,看着車身沒了身影,拎起麻袋——裡頭裝着他的鋪蓋、衣服、毛巾和一個臉盆,走進山裡。


沒水、沒食物、沒電,馮開平心裏早做了準備,只是沒想到,盜賊會來得那麼快。


1996年的一天,傍晚6點多,兩個女人匆匆來到金燈寺,帶了兩炷香,跪地燒香拜佛。當時天色已晚,香客要求借宿,馮開平同意了,煮了鍋稀飯當晚餐。


當時陪伴馮開平的,還有兩位當地村民,由於擔心一人看護不周,他用寺廟香的火錢僱傭了兩位看護,一天8塊錢。晚上,馮開平喝了稀飯,躺在床上,前半夜心口燒得慌,迷迷糊糊直作嘔,後半夜又沉沉睡去,一覺睡到天亮。第二天照常去開門,到了門前,才發現昨晚落的鎖竟然被撬開,兩個香客也不知所蹤。


他頓時像被人潑了盆涼水,「骨頭都涼了」,急忙沖回去拍打同伴的門,才知道兩位村民昨晚也出現了相同的癥狀,「完了,稀飯里被下藥了」。三人趕緊回到大殿內,發現三座佛像浮雕已經被生生挖走,只留下幾個碩大的印跡。馮開平急着要報警,但當時寺里沒有座機,更沒有手機,他一路狂奔25公里,跑到玉峽關鎮派出所報了案。


在山上待久了,馮開平能憑直覺感受到來客的異常。金燈寺地處偏僻,過去的香客以信仰虔誠的老年人為主,上山不忘帶香、黃紙和供品,一般午後便會下山。


下藥事件發生後不久,又是一個傍晚,四個年輕男人雙手空空地造訪了金燈寺。幾人一來,馮開平便有所警惕,當時他的身邊僅有一位看護,兩人寸步不離四個男人。為首的男子緊盯着佛像,一個一個細細瞧過去。馮開平緊張得呼吸都重了。


對方突然開口:「這個佛像會不會動啊?」


「佛像怎麼會動呢?這就是白問。」現在馮開平回想起來,只覺得這是個暗號。當時他對着男人說了一句「不知道」,男人迅速轉身,卡住他的脖子,和同伴將他放倒,從褲兜里掏出細麻繩,把他的手腳捆住。馮開平動彈不得,張口大叫,男人們又抄起寺里的臟抹布,往他嘴裏一塞。在掙扎過程中,一個男人用匕首刺傷了他,腰部汩汩流血。


他被扔進了廚房,另一位村民看護被鎖在廂房中。直到一個多小時後,水陸殿里沒了動靜,馮開平注意到放在廚房角落的鋸子,雙手雙腳背着,試圖將麻繩在鋸子上鋸斷。但一用力,捆久了的手腳因為血液不暢通劇烈抽筋,疼得他在廚房撲棱撲棱地打滾,「就像驢打滾一樣」。


等到繩子解開,他連滾帶爬到了大殿。或許是那幾人的工具不足,金燈寺並沒有文物丟失,但他們卻用石塊把一些浮雕砸得面目全非。囿於當時沒有監控技術,此事也只能不了了之。


接二連三的偷盜事情發生後,曾經的看護都先後離去,回家種地了。村民們一傳十、十傳百,沒人敢再來和馮開平看護古寺。「我也害怕啊,但是我走了就沒人了」。


只剩馮開平一個人後,他越發覺得看護文物是件操心的事,「有段時間看見年輕人就怕」。有時候,他覺得文物比自己重要,寧願受傷的是自己,人受傷了,吃點葯就能好,文物丟了,可能一輩子就找不回了。


一個守寺人的27年 - 天天要聞

馮開平在金燈寺看到的日出。圖 / 受訪者提供


除了面臨盜竊的風險,非人為的風化、受潮以及自然災害等問題,同樣在侵擾着金燈寺。2021年下半年,中原地區持續強降雨,山西爆發了一場嚴重洪澇災害,全省11個市76個縣(市、區)175.71萬人受災。金燈寺海拔較高,那一個多月的日子裏,馮開平目睹了山下的洪災,大水吞噬了平原、莊稼和村莊。山上的雨水也越來越多,直到後來,石窟的縫隙日夜滲水,他得用臉盆將水陸殿池子里漫出的雨水舀出去。整座金燈寺受潮嚴重,石佛像濕潤得發黑,急得馮開平只能找來干抹布一遍一遍地擦拭。


實際上,在廣袤的三晉大地,僅金燈寺這類不可移動文物就多達5萬多處,2021年的山西水災,共造成超過1700多處文物出現不同程度的險情。山西文物的遭遇,引發了彼時整個社會對文物搶救性修復的關注,B站公益團隊也是其中之一。


當B站公益團隊聯繫上馮開平時,提出想要為當地文物保護提供幫助時,山西多日暴雨剛剛過去,他正在為停電的事發愁。寺廟裡的電路已完全損壞,起初還噼里啪啦閃着火光,後來乾脆直接壞了,馮開平又回到了過去的煤油燈生活。



3


電路很快修好了,但手機信號依舊是金燈寺的最大問題。直到現在,馮開平接個電話,都得從寺內走到寺外,舉着手機找信號。


上了金燈寺,從此回家是奢望。回趟家,得先走到玉峽關鎮,才有公交車坐,來回得耗費一天。寺里又不能離人,馮開平極少回家,手機成了他和家裡聯繫的唯一工具。


過去每回接電話,他總能聽見喜事,孩子又高了,成績變好了,妻子的身體還硬朗。一開始,他都信以為真,後來才知道,是妻子報喜不報憂。


十幾年前的一個正月,一個遠房親戚上山燒香,順道問起了馮開平妻女的傷情。從對方口中,他才知道,妻子和女兒乘坐的公交車,在年前發生重大車禍。


當時,他只想立刻下山,回家照顧妻女,但金燈寺不能無人值守,等了足足兩天,才找到一位村民願意替補。回到家的那一刻,馮開平的眼淚嘩地一下就流了下來,女兒手臂骨折,綁着厚厚的繃帶,妻子孟喜梅的右臉被車窗碎玻璃劃破,面部總共縫了47針,下嘴唇還掉了塊肉。車禍發生時,孟喜梅的弟弟急得要給馮開平打電話,卻被她攔下:「眼瞅着要過年了,他來了,誰頂班?況且交通不方便,他人來不了,還跟着着急上火……」


家人的隱瞞不止一次。多年前,小兒子得了疝氣,馮開平回家之後才知道這件事,孩子的病卻已經好了。馮開平常常覺得自己是無力的,因為這份工作,他曾經遭到他人甚至親戚的指責,說他只管工作不管家,「為了掙這三毛錢,啥也不管,不管孩子,不管老婆,不管親戚朋友里外長短」。


然而,在孟喜梅眼裡,馮開平是一位好丈夫。她在平順縣做些小生意,賣飯,賣饅頭,也賣過煙酒,家裡日子過得拮据。在金燈寺多年,馮開平的工資如數寄給家裡,自己幾乎一分未留。馮開平剛到金燈寺不久,孟喜梅曾經上山探望,看到空蕩蕩的寺廟和碗里吃剩的半塊馬鈴薯,一言未發,只是在離去的時候悄悄抹淚。


2014年至2017年,金燈寺所在的林慮山麓需要加固山體,大批工人來到山裡。因為日日有人,馮開平三年一步也未曾離開過金燈寺。有時候,工人們在寺廟附近搭夥做飯,邀請馮開平一起吃,他也只能裝上一碗就匆匆回去。這三年,家人偶爾會上山來探望,給他送上一些大米、菜油和奶粉。


但多數時候,他需要與孤獨作戰。27年來,盜賊、洪災、貧苦到了嘴邊,都成為了輕輕的小事,只有孤獨,無法用時間抹平,在心裏留下的褶皺反而越來越深。山間多霧,且久久不散,大霧天成了他最害怕的日子,5米開外,就什麼也看不見。過去,他最喜歡倚靠在懸崖邊往下望,眯着眼睛,能看到盤旋公路上移動的車輛,那是唯一一點煙火氣,但經常也被大霧遮了個乾淨。


一個守寺人的27年 - 天天要聞

大霧籠罩下的金燈寺。圖 / 受訪者提供


最長一段時間,他四十多天沒見過太陽,愁苦像水汽一樣縈繞在空中,直到有遊客上山,一張口,才發現自己一時竟然忘記怎麼說話了。


「工作有好有壞,你不能光想不好,那這個工作就不能幹了。」處得久了,他對文物有了感情,但他又說不出這是什麼感情,只覺得文物像有靈氣一般。「有人千里迢迢趕到金燈寺燒香拜佛,要是沒有靈氣,人家怎麼會來?」


因為靈氣的存在,馮開平覺得,自己為文物獻出了半生,文物也在給他回報。2017年,馮開平被授予「中國網事·感動2017」年度網絡感動人物稱號,2018年,被授予「第六屆長治市敬業奉獻道德模範」和「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全國這麼多人,怎麼就看上我了?」用馮開平的話來說,自己要人才沒人才,要錢沒錢,要學歷沒學歷,「憑啥呢,還不是文物選中了我。」最重要的是,在他陪伴着金燈寺的27年歲月里,一家人身體健康,家庭和睦,「這就是最大的饋贈了」。


一人一寺,感情在歲月的浸潤中變得深厚,金燈寺離不開守寺人,守寺人忘不掉金燈寺。在少數回家的日子裏,馮開平並沒有所謂的如釋重負。有一回,他在家待了一周,第二晚開始,他就不斷夢到金燈寺,夢到金燈寺的路,金燈寺的佛,金燈寺的朱紅大門。他匆匆收了行李往山上趕,奇怪的是,回到金燈寺的那一晚,一夜無夢。



4


現在,馮開平已經63歲了,他變得越來越乾瘦,原先有一米七二,現在看着一米七零不到。身手也不如過去靈便,打掃寺廟的時間也變長了,過去一個小時的活,現在至少得兩個小時。


這一段63年的歲月,在千年金燈寺面前,只是歷史中的一個繩結。衰老找上了自己,馮開平卻害怕它模糊文物的輪廓,灰塵不厭其煩地落在佛像上,他就不厭其煩地擦去。


現在,寺里的設備升級了,監控安在了各個角落,馮開平起床後又多了一件事——看一遍昨夜的監控,再檢查監控設備是否運轉正常。


公路修好後,來往金燈寺的人多了,馮開平忙個不停,有人開始認出了他,「我知道你,你就是那個老爺爺」,但老爺爺馮開平的記性已經不比當年。金燈寺石佛像千變萬化,細緻入微,有時一面的佛像擦過一遍,他忘了,回過頭又重擦一遍。但唯獨哪面的佛像有損壞,哪裡掉了塊石頭,他還能記得一清二楚。


一個守寺人的27年 - 天天要聞

金燈寺內的佛像。圖 / 視覺中國


在與馮開平的交談中,B站公益團隊方才得知,在山西,有許多像馮開平這樣的基層守護員,長期致力於古建的日常保護,尤其在「防火、防盜、防破壞」三大難題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讓團隊了解到,對於文物而言,搶救性修復,不如日常性保護,不如讓這些保護文物的人有着更好的工作環境,B站的「文物撐傘人守護計劃」應運而生。


撐傘人計劃正像它的名字那樣,文保員們為文物撐起傘,保護文物;而現在,B站又為文保員們撐起一把傘。6月26日,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在B站13周年慶的直播演講中,展示了撐傘人計劃將會如何開展:捐贈80萬元,用於採購保護文物時需要的物資和裝備。這項計劃,在未來將覆蓋到平遙、新絳、高平等多個城市的2000多名文保員。


多年來,馮開平都是徒步上下山,荊棘、灌木、野草在他的手腳上留下了無數傷口和老繭,一到下雨天,山路濕滑,跌倒也是常有的事。現在,作為一名「文物撐傘人」,馮開平將會收到B站內含15件物品的文物守護包,有衝鋒衣、雨鞋、登山杖、手電筒、手套等日常巡邏必備物資,也包含收音機等可以給予生活慰藉的物資,還有創可貼、紗布、消毒酒精等醫療用品。


「看了一輩子文物,也看出了個名堂。」現在,馮開平更希望有個年輕人接班,他已經到了面臨退休的年紀。但如果沒有人來金燈寺,他將繼續在山上待下去,「直到干不動的那一天」。


6月的天,正值夏季,馮開平還和往常一樣,隔三差五上趟山,在夏天砍好冬天的柴。生柴比較重,經過了兩個季節的晾曬,到了冬日的某個晴天,就可以輕鬆一擔一擔地背下山去,堆在寺門前。到時候,又是一整年的柴,又是一整年的日子。


一個守寺人的27年 - 天天要聞

馮開平坐在寺前的大石頭上。圖 / 受訪者提供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