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見惑

2022年06月25日16:09:18 佛學 1567

人生之見惑 - 天天要聞

  今天聊一下見惑中的「見取見」。「見取見」,簡單講就是執著自己的見解是對的,別人的都是錯的。司馬認為莫言的作品,充斥着太多的社會黑暗,之所以得諾貝爾獎是迎合了西方人抹黑中國的口味。這就是典型的「見取見」。司馬的文學修養與莫言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估計他連莫言的作品都沒有讀過吧,否則也不會有如此結論。  

我們認識莫言,多是從張藝謀導演在1987年拍攝的《紅高梁》開始的。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也是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張藝謀之所以看中這篇小說,就是因為它有一種地道的民族氣質和民族風格,小說中的男女,豪爽開朗,曠達豁然,隨心所欲地透出做人的自在和歡樂。  

那《紅高梁》講的什麼故事呢?有沒有司馬所見的那麼黑暗?它是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曆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夥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軍虐殺的故事。小說塑造了我的奶奶、我的爺爺、羅漢大叔等一批中國普通老百姓群像,歌頌了他們敢生敢死、敢愛敢恨的民族精神,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思考。  

莫言那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蛙》講的是什麼呢?《蛙》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複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並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複雜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小說深刻反映了中國60年代生育史,也揭示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矛盾與懦弱。

  2011年,《蛙》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蛙》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從時間上看,是我們國內先肯定了這部作品的價值,然後才有國際上的聲譽。既然我們都肯定了,為何還有一些人看不慣呢?這就是屬於文學修養和認知上的差距。 司馬顯然在文學領域是淺薄無知的,他拿出了自己的論據:莫言曾說我有一種偏見,我認為文學作品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為什麼他不能歌頌我們偉大的祖國呢?言外之意,莫言應該像他那樣直言愛國,大膽表現。如果你不把「我愛國」三個字說出來寫出來,說明你心中有鬼。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莫言的原話是什麼樣子的:2005年12月,莫言在接受香港公開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時,作了《我怎麼成為作家》演講,演講中,他這樣說道:  

「剛才校長閣下也說我是一個敢於講實話的作家,這一點我確實是同意的。如果因為我說實話,授予我榮譽博士的話,我倒認為當之無愧……我認為講真話毫無疑問是一個作家寶貴的素質。如果一個作家不講真話,那麼這個作家就勢必要講假話。講假話的作家,不但對社會無益,對老百姓無益,也會大大影響文學的品格。因為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肯定是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在裏面。它應該是來源於生活的,真實地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面貌。如果有誰想用文學來粉飾現實,用作品來讚美社會,我覺得這個作品是很值得懷疑的。我有一種偏見,我認為文學作品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文學藝術就是應該暴露黑暗,揭示社會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類心靈深處的陰暗面,揭示惡的成分。所以我的小說發表以後,有的讀者不高興,因為我把人性丑的部分暴露得太過厲害,把社會上一些地方暴露得太真實了。對於這些觸及人類靈魂、暴露人類靈魂醜惡的作品,他們覺得很受刺激。我最近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後記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哪怕只剩下一個讀者,我也要這樣寫。」  

這就是一個作家的風骨和堅守。   這是司馬之流三生都無法做到的,理解都不可能。他用自己的「見取見」去概括別人的偏見,這本身就是一種愚痴。莫言的講這話的前提是:自己有偏見,他就愛用這種形式去寫,有什麼不可以呢?從古至今,從四大名著到《吶喊》,多是以揭露和批判為主,因為揭露和批判的力量要遠遠大於歌頌,尤其是我們這個富足的時代,更容易迷失方向,更需要的是揭露和批判,唐山打人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沒有人放出視頻揭露,唐山人民還活在文明城市之中而自豪。  

我個人而言,對文學形式的表達應該是多樣化的。你可以學李白去讚美「雲想衣裳花想容」,可以學習杜甫揭露「朱門酒肉臭」,也可以學王維佛性的「坐看雲起時」,但你如果非要把堅持揭露黑暗就看成是負能量,就是抹黑中國,那隻能說明你是見取見太深,已變成了邪見。何況你自己不也是一直在揭露聯想黑暗操作嗎?你不怕被美帝利用造謠我們多腐敗嗎?怎麼只允許你揭露,就不許別人寫了呢?  

最後我想說,司馬若要成長應先破見惑,如果不能破,就去懟一下作協:2000年以來,享受着國家福利,為什麼卻創作不出一部歌頌偉大祖國的經典小說?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裏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