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海河西岸,中環線的河西段新圍堤道旁有一處安靜所在,這裡就是天津最古老的寺院——掛甲寺的所在。
掛甲寺在天津的歷史上可謂年代久遠,但具體修建年代已無考。掛甲寺,原名慶國寺,之所以改稱掛甲寺,還要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又說鉅鹿郡人。 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冊立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於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征東歸來,途徑大直沽時,見此慶國寺,便於寺中下馬解甲休息。當時陪在太宗身邊的,是大將尉遲恭。唐太宗征東凱旋,興緻正高,便向獻茶的僧人慈航要來紙筆,親書「掛甲寺」匾額一方,囑咐僧人將慶國寺改名為掛甲寺,以作紀念。但也有傳說,在慶國寺掛甲休息的主人公不是唐太宗,而是他身邊的大將尉遲恭率軍在此休整,尉遲恭與許多官兵將身上的甲胄脫下來放在寺院周圍晾曬。此後,周邊村民便將該寺稱為掛甲寺,而寺中僧人也樂得順其自然將寺名更改為掛甲寺了。
《天津縣誌》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掛甲寺碑記》載:「大直沽迤南三里許,有古剎曰慶國寺,後名掛甲寺。其由來遠矣,圖經無考,得與父老傳聞云:當年大唐征遼奏捷,駐軍此寺,因更名焉。世遠傾頹,遺址尚在」。
由此可見,掛甲寺最初的寺址,是在「大直沽迤南三里許」,當時名為大孫庄,大直沽也還只是一個寨子。據考證掛甲寺建立與佛教在隋朝發展的特徵相吻合,再結合史志中唐代即有慶國寺的記載推斷,掛甲寺的建設年代極可能在隋末唐初。
另外,從《重建掛甲寺碑記》得知,掛甲寺在明萬曆年間,已成遺址。而掛甲寺的重建則與明朝的抗倭有關。明朝早期,日倭對福建沿海騷擾不斷,但從來也沒有到過中國的腹地。但隨着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天津便成了抗倭的熱點地區。 明萬曆十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為了緩解國內矛盾,佔領朝鮮覬覦中國,將目光投向了明朝的首都北京。明萬曆二十八年,游擊將軍張良相受命抗倭,來到掛甲寺的遺址,聽說了前唐舊事,感嘆日後得勝也將效法前人在掛甲寺掛甲慶祝。於是命部下捐資,重修掛甲寺,地方百姓亦鼎立支持,只兩個月的時間,新的掛甲寺即告建成。而張良相也取得了抗倭援朝的勝利,在掛甲寺慶祝勝利。從此,掛甲寺是個能令武將凱旋而歸的吉祥之地,而廣受武將的青睞。凡出征之將士,多要來掛甲寺朝拜。這以後,寺院香火愈加旺盛。
清初期,大孫庄隨寺名改稱掛甲寺村。由於掛甲寺瀕臨海河,常年受到河水沖刷,河堤坍塌,殃及掛甲寺。因此,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掛甲寺被迫遷址重建。本次重建規模很小,只建有一座菩薩殿。三年之後,直隸四品候補守備周上達,又集資建造了一座後大殿。
明朝時掛甲寺周圍,水網密布,風景優美,人才輩出。康熙乾隆年間,掛甲寺內出過一位喜好詩畫的名僧人子憨上人,他廣交文人墨客,為寺院寫下了不少詩篇。清乾隆年間,舉人萬光泰(1712——1750,字循初。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乾隆初年舉人。以詩著名。其詩秀朗綺麗,宗黃庭堅。為「秀水派」骨幹詩人,有《柘坡居士集》)、詩人蔣詩(字泉伯,號秋吟,仁和人。嘉慶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御史。有《榆西仙館初稿》)都曾到寺朝瞻,即興賦詩。鼎盛時期,掛甲寺內更有八景:拱北途岑,鎮東晴旭,安西煙樹,定南荷風,吳粳萬艘,天驥連營,百沽平湖,海門夜月美稱。可見當年掛甲寺之名遠景盛。
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後,建立了由各列強代表組成的都統衙門,行使管理天津的職權。1901年,為改善海河航道,海河工程局對掛甲寺村所在的海河大灣進行裁彎取直,掛甲寺村被分隔成東西兩部分,掛甲寺也由原位於海河東岸變成了坐落於西岸。1932年,掛甲寺村民募集財物,改建了光緒時期修建的菩薩殿,使其與後殿歸於同一中軸線上。1944年,又增了建山門,後又陸續補建寮房、圍牆等,最終成為符合規制的寺院。掛甲寺也由此再次成為天津地區香火旺盛的寺院。
1958年,寺院再遭損毀。1994年5月,積澱太多歷史記憶的掛甲寺啟動重建。到1997年7月,一座氣勢恢宏、形制嚴整、古樸精美的掛甲寺重現在人們面前。佔地15畝的新寺,由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禪堂、千佛塔、東西配殿、鐘鼓樓等組成。樓閣殿宇錯落有致,布局協調,渾然一體,再現了千年古剎當年的輝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及書法家田蘊章等名人為掛甲寺題寫了匾額和碑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