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逆襲當皇帝
談到草根出生的帝王,大概大家都會想到劉邦吧。不過比劉邦更屌絲的應該是朱元璋了,古往今來的統治者中,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大概是最草率的了。
出生只是意外,只有撿來的碎布用以遮身,伴隨他幼時的只有飢餓和流浪。誰能想到未來的太祖皇帝早年最大的人生理想竟是能痛痛快快地吃一頓飽飯呢。
在這樣的環境下,他便從一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變成了視人命如草芥,冷酷無情的帝王。
那些悲慘的經歷讓他變得硬、冷、狠。眼裡的天真無邪早已被疹人的陰涼之氣所替代。史書上的「志意廓然,人莫能測」將其刻畫得入木三分。
殘酷的現實教會他成長,經歷的磨難使他敢於冒險,最終憑藉著獨特的魄力從卑賤的貧農逆襲成高貴的天子。
眾所周知,逆襲這兩個字並非輕而易舉,他因為經歷了最底層的虐待和苦楚,才造就了無懈可擊的帝王朱元璋。
所以如若生活不順,坦然面對,勇敢克服,這只是對你的考驗而已。
留居寺廟被陷害
在朱元璋流亡的這段年月,其中的寺廟之旅不失為他人生的轉折點。他在寺廟當了三年的和尚,那是他少年流亡期間少有的安逸。
他天資聰穎,理解能力好,動手能力強,於寺廟中脫穎而出,這無疑會被資歷深的和尚所嫉妒,果不其然後來因為誣陷而被方丈趕出了寺廟。
當初他就因為被冤枉而憤憤不平,而如今經歷這麼多苦難之後,只會更加的想要他們加倍奉還。
而他不知道的是,方丈早就發現了他的與眾不同,認為他不該待在寺廟碌碌無為過完一生,他該有屬於他的真正的未來。
所以方丈並非不相信他,而是覺得他應該走出寺廟,去闖蕩屬於他的江湖。
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應該感謝那些為難我們的人,他們有些是用心良苦,其出發點到底是為了我們好,也有些只是單純想要刁難我們而已。
但不管是以什麼為出發點,我們如果跨過了這道坎,那便是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畢竟只有經歷風雨的洗禮,才能更加的優秀出眾。
就拿方丈將朱元璋趕出寺廟來說,從某種方面來說,如果方丈沒有這樣做,也不會有現在的朱元璋了。
霸者歸來欲殺戮
果不其然,稱帝後的朱元璋帶着殺氣衣錦返寺。他走進寺廟,想起了以前那短暫的溫暖,瞬間有點心軟,但一想到資深和尚的污衊,方丈的不信任,如此輕易便被趕出了寺廟,便狠下心來想要一雪前恥。
他看到佛像便心生一計,問方丈:「我是皇帝,還需要跪拜這些佛像嗎?」空氣瞬間凝固,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自從當上皇帝,便從來不把人命當回事。
更何況之前被陷害污衊,害他被趕出寺廟,這顯然就是一道送命題。
要拜則不把他放在眼裡,不拜則不尊重佛祖。不管為什麼朱元璋都有理由血洗整個寺廟。
就在這時,方丈不緊不慢地說了八個字,朱元璋聽完之後不但沒有殺人,甚至沒有任何責罰,反而還重金打賞。
究竟是怎樣的話語才能讓殺氣騰騰的朱元璋願意不計前嫌,冰釋以往種種呢?
巧妙化解顯才智
這句話便是「現在佛不拜過去佛」,表達的含義便是眼前的佛祖不過是過去佛,而朱元璋則不同,他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
可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便是現在佛。
這簡短的八個字將他與佛祖的地位等同起來,既顯示出他作為皇帝的威嚴,又絲毫沒有看低佛像半分,真是巧妙無比。
早在歐陽修的《歸田錄》中便有記載宋太祖趙匡胤也問過相同的問題,當時贊寧禪師便是用「現在佛不拜過去佛」這八個字令朕心大悅。
從此宋太祖便將這個規矩載入史冊,故宋朝的歷代皇帝皆可見佛像時不跪拜。方丈這句話說得實在是高超啊!
哪怕朱元璋還沒完全消氣,礙於前有趙匡胤的表率之舉,也不好大發雷霆,落得個不賢德的名聲。
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此簡短的幾個字便拯救了整個寺廟的性命。一句思慮周全的話可以讓對方心悅之,甚至冰釋前嫌,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呀。
參考文獻《朱元璋傳》《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