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傳播範圍還是很廣的。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釋迦牟尼參悟佛法,創立佛教,之後逐漸完善。而佛教在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傳播,影響很大,當時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大肆宣傳佛教。佛教在印度進入一個昌盛的局面,然後向四周傳播。西漢後期,佛教傳入中國,當時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北方傳入,沿着絲綢之路進入,一條是從南方的東南亞進入。由於兩者經過不同地區,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傳到中國時,造成南北佛教是有點區別的。
佛教傳入中國,也經過發展變化,最終形成獨特版的中國佛教,如今的中國佛教,和印度的佛教,差別還是很大的。隨着印度不斷被外族入侵,造成文化斷層,宗教也發生改變。不同的執政者,信仰的宗教也不同。如今在印度,宗教派別很多,排在第一的印度教,人數佔到82%。其次是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等。
而佛教人數只佔到0.77%,無法和前面的相比,可見佛教在印度的地位。而在中國的佛教,地位很高,也很輝煌,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經過中國熏陶的佛教,有了自己獨特的魅力,它在中國得到發揚光大。從許多佛像、石窟、佛寺等各方面來看,都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國的輝煌歷史。那佛教為何能在中國發揚光大?
1:中國文明的不中斷。從文明角度來看,只有保持一個文明的不中斷,許多東西都得到發展,並且是輝煌的。而佛教傳入中國時,中國也盛行信仰。特別是南北朝到唐朝這段時間,佛教在中國進入一個鼎盛時期。與印度不同的是,印度不斷被外族入侵,朝代不斷更替,信仰的宗教不斷變化,這使得佛教沒落。而中國不一樣,當佛教在中國生根發芽後,之後的朝代,一直都尊重佛教,並且宣傳佛教。
2:中國古代宗教的主流。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我們熟悉的宗教,也就佛教和道教。其他宗教都是少數民族信仰的。而在古代,佛教和道教在中國是主流,他們對中國民眾的影響很深。在沒有其他宗教進入這裡時,外來的佛教,已經接受了中國的改變,更適合當地民族。本土產的道教,也深入人心。如今很多祭祀活動,都和這兩個宗教有關,可見它們在中國人心裏的位置。而形成主流的宗教,自然會被人們認可。
3:王權大於神權。從古印度國情來看,宗教信仰始終是全方位的。有時候神權甚至大於王權,古代的歐洲也是如此。但中國不一樣,在東方,神權是無法大過王權的,這就是佛教必須要改變的原因,為了適應中國本土化,佛教必須習俗化,只有這樣才能讓帝王消除忌憚。而佛法是重要的,但佛教的開創人,是不能干涉到王權的統治的,否則遭到的卻是屠殺。不管什麼宗教,都不能威脅到帝王的統治,這是古代中國鐵一般的定律,如果能威脅到,別說發展,不被滅了就不錯了。而在帝王的尊崇和宣傳下,本土化的佛教,也出現輝煌的一頁。
這三大原因,都促進佛教在中國的發展。相比起佛教,他並沒有像其他宗教一樣,擁有比較禁錮的思想,這或許是中國國情的原因。對於印度這個宗教國家來說,如果是佛教作為國教,相信比現在的印度教會更好。因為印度教與種姓制度息息相關。
種姓制度對印度的傷害很深,它使印度的統治,處於一種穩定卻傷害極大的模式中。外來的人,只要利用好種姓制度,不需要用多大的努力,就能控制整個印度。遺憾的是,印度的佛教不能發揚光大,還受到外來種族的打壓和限制,最終無法成為國教。如果印度人知道佛教的重要性,估計會很遺憾,畢竟這可能是改變印度自身問題的關鍵。但從各方面來看,佛教更適合在中國發展,因為中國的國情更適合佛教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