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出自於《瑞典蒙古使團攝影集》的老照片,拍攝者為瑞典人喬爾·埃里克森(Joel Eriksson),拍攝時間在1947年前後,主要呈現的是七十五年前「塞外明珠」張家口的街市景象。
主要街道
張家口城內的一條主要街道,街道很寬,兩邊是一些具有濃郁民國風格的建築。這是一種中西合璧、裝飾頗為繁複的建築風格,在民國初期各大中城市的商業街建設中曾風靡一時。
大門街牌坊
大門街上的「皇路清夷」牌樓,匾額的上面還寫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牌樓一側的屋山上有「紅錫包」的香煙廣告。當年的這條街道上共有兩座牌樓,此為上牌樓。在街的另一端還有一座下牌樓,曰「邊關重鎮」。
街頭士兵
此時的張家口正處在第一次解放和第二次解放之間,圖中的這些走過牌坊的士兵是國民黨的軍隊,在其旁邊還跟隨着一名巡視的警察。
人力車
天氣寒冷,街頭少有行人。一個車夫袖着手,用腋窩夾着車把走在街道上,希望能遇到一個僱主。在其身後不遠處,是一家名叫「天德永生葯庄」的店鋪。
街頭行人
這是照相師在「天德永生葯庄」附近拍攝的第二張照片,鏡頭主要對準了一個在街頭東張西望的男子,他穿着棉襖棉褲,扎着綁腿,這是當時張家口普通百姓過冬時的典型打扮。
第三張照片
埃里克森似乎對這個葯庄及周邊建築非常感興趣,在這裡連續拍攝了三張照片,不知是因為藥鋪門頭上的滿漢雙文引起了他的興趣,還是因為這座建築本身太過精美的緣故。
葯庄正臉
在侵華日軍記者荒木1938年6月拍攝的照片中,我們同樣看到了這家葯庄。此時小十年過去,葯庄的門臉幾乎沒有變化。不過,圖中這個站在門內,露出半個臉向外觀望的小男孩差不多已經結婚生子了。
大境門內
從城內遠望大境門,沒有從門外看那種氣勢恢宏的感覺。此時的大境門還安裝有兩扇巨大的木門,並且有士兵在城門附近巡邏站崗。
大境門
當我們走到門洞之下時,才真得感受到它的高大。在這張照片中,我們可以更清晰看到門洞內兩扇大門的樣子,門板很厚,上面矇著鐵皮,並鉚有密密麻麻的門釘。非常遺憾的是,在這組瑞典人拍攝的照片中,小編沒有找到大境門的正面照相。
大境門外
大境門外的街市,一側的店鋪依山而建,門前擺着露天小攤。街道上的人不算太多,有三五成群逛街的,有騎着單車匆匆而行的,有賣掃帚的遊走小販,也有抱着孩子看街景的婦人。右側房屋的山牆上,寫着很大的「張家口」三個字。
街頭一瞥
在這張照片中,單車、人力車、汽車等交通工具同框出現,唯獨沒有出現馬車和駱駝的影子,要知道,當年馬車和駱駝可是張家口地區最重要的兩種交通運輸工具。
俯瞰民居
從高處看當地的民居,近景是傳統的土坯泥屋,比較低矮。遠景有一個長有幾棵大樹的院落,在院落附近的土坡上,可以看到一座碉堡,說明這裡駐紮着一個比較重要的機關。再往遠處眺望,便是連綿的群山了。
山下民居
山腳下一處民居庭院里的景象,其中有三名洋人,站在最右邊的女子叫約瑟芬·奧爾森,她是這裡的教會工作人員。中間的男子是奧爾森的同事,穿着一身中式服裝,他這身打扮從遠處看和當地的普通百姓沒有任何差別。
時尚女子
一名打扮非常時尚的女子,穿着旗袍,燙髮大波浪,腳下穿着的皮鞋也打理的非常乾淨。此時的她正準備搬家,懷裡抱着兩個鋪蓋卷。
城外道路
城外的一條街道,據說這裡是張庫大道的起點。畫面中一輛拉着女子的人力車向前駛去,街頭還可以看到幾名士兵的閑逛。
路邊電杆
在街邊豎著的電線杆上架着密密的橫杆,表明當時已經有很多居民用上電了。道路為很寬的土路,兩邊低洼,中間較高,方便雨天排水。
西溝北街
大境門外的西溝北街景象,視野開闊,非常有特色,這裡也因此成為老照片中反覆出現的一個場景,說明每一位攝影師來到這裡都曾被震撼到。
貨運馬車
一輛拉滿貨物的馬車正從山腳下經過,山坡頂上是一座廢棄了的古老城堡,一股古樸滄桑的歷史氣息撲面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