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拍攝時,時不時就會碰到弱光環境,如傍晚、室內等,在這種場景下,想把照片拍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在相機的功能和攝影師的創造力還是很強大的,許多優秀的攝影師善於利用相機的各種功能和道具,在弱光環境下也能拍出好照片。
今天為大家總結了幾點他們的經驗,下次再遇到弱光環境可以嘗試一下:
1. 補光
在弱光環境下進行補光很自然的一個邏輯,不過難點在於怎樣合理地補光。
首先我們要有相應的補光道具,受地點等條件限制,我們能利用的補光道具通常也就是相機閃光燈、手機屏幕與閃光燈及手電。
我們逐一分析一下這幾樣道具:
首先是相機閃光燈,分為相機自帶和外接兩種,外接的補光效果要比自帶的好不少,並且還有各種型號可供選擇。我們在弱光環境下使用時要注意閃光燈與補光主體保持合適的距離,距離過近閃光燈帶來的光線不夠均勻、反光、人物紅眼等效果會更明顯,過遠則補光效果不明顯;
注意拍攝主體與背景的距離,距離過近背景和主體都會被照亮,不利於光影氛圍塑造,過遠的話背景會一片死黑,沒有細節;
可以為閃光燈套上柔光罩,以避免光線過於平直,達到類似於漫反射的效果,更有利於光線均勻,套上透明塑料袋或用紙板等反射也能簡單模擬一下這種柔光效果。
其次是利用手機充當補光道具,包括屏幕和閃光燈兩種。我們主要需要注意補光的位置,順光光線比較自然,側光看起來更加立體,逆光則適合拍攝剪影。
同時需要注意手機補光效果並不強,可以離拍攝對象近一些,我們也可以通過手機屏幕進行光線顏色的調整。
最後是手電,手電在攝影中的補光效果並不好用,一般用作特效類道具,如這種天文攝影:
2. 相機設置
在弱光環境下,進入相機的光線更少,根據我們之前討論過的「曝光三要素」:
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大光圈、提高感光度和適當降低快門速度的方式來增加相機進光量,還可以提高一下曝光補償,AV檔、TV檔、M檔都能實現快速調節。
3. 輔助道具
在弱光環境下拍攝往往離不開一支三腳架,它能幫助我們長時間穩定相機,以實現更長時間的快門時間,從而保證合理的進光量,在使用三腳架的情況下,TV檔由於對快門速度的調節更為方便,因此相對更好用一些。
如果身邊沒有三腳架,也可以使用穩定、乾淨的小平台來充當三腳架。
4. Raw格式
將照片格式調節為Raw格式主要是針對後期,它可以為照片提供更大的寬容度,如果我們拍攝的照片均欠曝,Raw格式就有更大的挽救空間。
5. 其他注意點
在弱光環境下,相機自動對焦會變得很慢甚至是無效,因此我們通常需要用到手動對焦:我們可以用手機、手電等將拍攝對象照亮後對好焦再完成拍攝;
在一些情況下,弱光環境是我們刻意而為之,尋求一種氛圍,並且有的時候環境暗但是主體並不暗,那麼我們就需要調整一下測光模式,以保證主體的正常曝光,我們可以根據畫面中的明亮範圍對測光進行調整:
佔比較小(20%以下)——由中央平均測光變為局部測光,佔比更小(5%以下)——轉換為點測光,當然具體數據要根據現實中的場景和個人經驗、喜好來具體調整,我們只要記住當在光線對比較強的環境下,且場景整體偏暗時,可以對測光模式進行調整。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