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遠眺。攝影/陳建偉
林芝雲杉林。攝影/陳建偉
長白山紅松闊葉林的秋天。攝影/陳建偉
森林的分類是一個可簡單亦可複雜的問題。
簡單地講,地球上的森林可以分為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闊葉林三大類型,亦或針葉林、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四大類型。這些森林類型根據氣候因素的不同,分佈在不同的地域。但因水熱組合的差異,不同區域的森林又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根據群落的優勢種或喬木層的特徵種,專業的工作者已經鑒別了200多種不同的森林類型(構成)。所以,要依據中國森林的特點,恰如其分地概括中國有多少種森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過去,人們常用森林區劃對森林加以分類。林業生產具有地域遼闊、地形複雜、分佈不均及種類繁多等特點。在廣大的地域內,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各有差異,為了方便經營管理,人們根據森林資源的特點及環境因子的不同對森林資源進行區劃。
森林區劃反映人們對一個國家森林資源的基礎性和指導性的認識。新中國成立之前,各個不同時期的專家學者就提出了當時歷史背景下的森林區劃方案。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綜合自然地理區劃和農林業區劃工作。
1950年吳中倫先生提出《中國的森林分區—兼論松屬的自然分佈》以來,中國科學院、林業部、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侯學煜先生等都公布過相關的區劃,但由於受當時條件限制、掌握的資料有限和認識的角度不同,這些區划具有明顯的時代印記:有的是以林業區劃、大農業區劃的方式進行,強調森林生產木材的功能;有的是從植被的角度考慮,與植物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向和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有關;還有的側重考慮樹木、樹種及土壤的關係,與植樹造林的立地條件有關……這些區劃為所在時代的林業發展、森林保護和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後來的區劃工作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礎。
1997年,林業部主持編寫了《中國森林》,其目的是「為中國能有一個統一的森林分區……提出一個森林分區的依據和準則和以此建立的森林分區」。此書中提出了中國森林的九大地區、44個森林區和宜林區,還有4個屬於青藏高原地區的非森林區。當時認為第九區的青藏高原地區無森林,因此,統稱為「森林八大區」。
2005年,雷加富先生主編的《中國森林資源》,在沿用1997年《中國森林》分區的基礎上,補充說第九區青藏高原是有森林的,改稱「森林九大區」。
2010年,《中國林業發展區劃》出版,該「區劃的對象是林地、濕地、荒漠化或沙化土地,林木資源以及附屬的野生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區劃的主要目的是摸清不同區域林業發展條件,明確不同區域林業發展方向和主導功能,統籌謀劃林業生態產品、物質產品和生態文化產品的生產力布局」。這個區劃對當時林業轉型(擴展到林地、濕地、荒漠化、林木資源以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等)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全國林業發展起到了基礎性、戰略性和指導性作用。但這仍是林業區劃,不是純粹的森林區劃。
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個純粹基於生態系統認識的中國森林自然地理區劃或者中國森林生態區劃。2010年以來,筆者查閱大量的文獻和資料,試圖尋找一個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待森林的中國森林區劃,但始終沒有找到。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距今最近、真正從森林資源的角度進行中國森林區劃的,應該還是2005年雷加富先生主編的《中國森林資源》(也可以追溯為1997年的森林分區)。在探討森林資源方面,我們一直在使用這個區劃,但當我們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角度來看中國森林時,就會發現這個區劃仍然略有遺憾:
一方面,當時對森林資源的認識還有待補充,儘管在2005年出版的《中國森林資源》中已修正提出在青藏高寒區「有森林」,但也沒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更沒有熱帶雨林。另一方面,當時中國森林分區的原則主要是「考慮林業管理和經營的特點」,而現在生態文明社會對森林的視角已經轉變為對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修復。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體現在森林的物種組成、森林結構、內部聯繫、生態過程及生態功能的多樣性,各種森林類型以其內部不同且多樣的植物、動物通過複雜的相互聯繫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另外,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體的地球生物圈與人類共同構成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命共同體,因此還應該考慮森林與人類的關係。
中國第一個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進行森林區劃的,是孫鴻烈先生2005年主編的《中國生態系統》,此書將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列為一個綱,綱下分出10個生態系統目。但遺憾的是,這個森林區劃沒有落在山頭地塊,沒有區劃圖,十大分目中,亞熱帶佔有5目、熱帶有2目,這些目中很多類型的分佈交錯存在。
如果從2005年雷加富先生主編的《中國森林資源》和孫鴻烈先生主編的《中國生態系統》算起,中國森林資源的區划出台至今已有17年了。這17年里,中國林業的形勢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實現了從採伐營林並舉到全面停伐,再到森林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的巨大轉變,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可惜的是,至今還沒有新時代的森林區划出台。現實呼喚新時代的中國森林區劃,一個嶄新的、從生態系統角度出發的新區劃。
迄今為止,我國已經進行了9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2次全國野生動物調查和2次全國野生植物調查、4次全國大熊貓資源調查,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源數據和資料。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成果,在全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的基礎上出台新的森林區劃,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全面認識中國森林,將是一個非常好的基點和出發點。
附錄:中國森林區劃的歷程回顧
經查閱大量的文獻和資料,新中國成立以前就有不少先驅者做過中國森林區劃方面的工作,新中國成立之後各不同方面及不同專家又前赴後繼做了很多工作,足以說明區劃對於一個國家森林管理及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因為篇幅有限,下面只將這些工作簡單羅列出來(也不一定全),具體的區劃方案不一一展開累述。
早在1931年,就有奧地利植物學家提出過將中國(含朝鮮半島、日本及緬甸部分)劃分為9個植物地理區,後來中國學者鄒樹文、錢崇澍、周映昌等,也曾作過多種自然地理區劃和土壤區劃等。
總之,當時的林學家和自然地理學家根據他們所掌握的資料並參考國際上有關文獻,做出各種森林分區和地理分區,因限於資料,所擬訂的區劃方案比較籠統和簡略。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十分重視綜合自然地理區劃和農林業區劃工作。
1950年,吳中倫提出《中國森林分區,特別參考松屬自然分佈》把全國劃分為18個區,其中有4個為非林區。
1954年,中國科學院曾經組織全國自然區劃工作,編寫了《中國自然區劃草案》(1956年,科學出版社)。
1954年林業部組織編寫《中國林業區劃草案》。全國共分18個區。這個區劃方案與吳中倫(1950年)的《中國森林分區》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區的命名上標明了主要林種名稱。
1978年以後,科技工作得到迅速發展。1979年成立了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10多年來出版了許多重要林業著作,在這些著作中都設有森林分區專章。
1980年,《中國植被》出版。該書把全國劃分為8個區域。其中5個標名為林區。
1981年出版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農業出版社,1981)把全國劃分為10個1級區。同年出版的《中國山地森林》(中國林業出版社,1981年)把全國劃分8個大林區。
1983年,《中國樹木志》(中國林業出版社)第一卷出版,卷首提出中國主要樹種區劃,把全國劃分為10個區。同年出版《國外樹種引種概論》(科學出版社,1983)。書中根據樹種引種的實際效果和需要,全國劃分為10個區。
1986年,《中國森林土壤》(科學出版社)中將中國森林植被劃分為8個區。
1987年,林業部林業區劃辦公室《中國林業區劃》(中國林業出版社)提出的全國林業區劃為:
1.東北用材防護林地區
2.蒙新防護林地區
3.黃土高原防護林地區
4.華北防護用材林地區
5.青藏高原寒漠非宜林地區
6.西南高山峽谷防護用材林地區
7.南方用材經濟林地區
8.華南熱帶林保護地區
1988年,侯學煜提出在中國植被區劃研究中,把森林地區劃分為7個森林區。
1997年,林業部主持編寫了《中國森林》(中國林業出版社),提出了中國森林的9大「地區」,44個森林「區」和宜林「區」,還有4個屬於青藏高原地區的非森林「區」。9大地區分別如下:
一、東北溫帶針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地區(簡稱東北地區)
二、華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及油松側柏林地區(簡稱華北地區)
三、 華東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馬尾松杉木竹林地區(簡稱華東中南地區)
四、雲貴高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雲南松林地區(簡稱雲貴高原地區)
五、華南熱帶季雨林雨林地區(簡稱華南熱帶地區)
六、西南高山峽谷針葉林地區(簡稱西南高山地區)
七、內蒙古東部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簡稱內蒙古東部地區)
八、蒙新荒漠半荒漠及山地針葉林地區(簡稱蒙新地區)
九、青藏高原草原草甸及寒漠地區(簡稱青藏高原地區)
當時認為第九區青藏高原地區無森林,因此,往往就稱「森林八大區」。
2005年,雷加富主編的《中國森林資源》(中國林業出版社),補充說青藏高原是有森林的,延用的是1997年《中國森林》的分區,改稱「森林九大區」。
2005年,孫鴻烈主編的《中國生態系統》(科學出版社)書中將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列為一個綱,綱下分出10個生態系統目,各生態系統目的下級單位為屬和亞屬、叢和亞叢。生態系統屬及亞屬是指同一氣候帶內生產者關鍵種或優勢種在分類學上的屬相同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叢及亞叢是指同一氣候帶內關鍵種或優勢種相同的生態系統。10個生態系統目分別如下:
1)寒溫帶北方針葉林生態系統目
2)中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目
3)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目
4)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目
5)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目
6)亞熱帶西部山地硬葉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目,
7)亞熱帶山地針闊混交林生態系統目
8)亞熱帶亞高山針葉林生態系統目
9)熱帶季節性雨林生態系統目
10)熱帶季雨林生態系統目
2011年,《中國林業發展區劃》(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區劃的主要目的是摸清不同區域林業發展條件,明確不同區域林業發展方向和主導功能,統籌謀劃林業生態產品、物質產品和生態文化產品的生產力布局。可以看出,這個中國林業發展區劃,林業生產力的布局是基礎,也是目的。
來源:森林與人類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