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2022年07月05日01:19:19 美女 1793

7月3日下午,上海市攝影家協會舉行第二期上海市青年攝影人才高級研修班結業典禮暨作品分享會。「上海市青年攝影人才高級研修班」是上海市攝影家協會為積極繁榮上海攝影創作,促進上海市攝影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上海市青年攝影人才培養力度而創辦的一項品牌活動。

回看2021年10月10日上午,第二期高研班在「上海之巔」上海中心大廈舉行了開班儀式,上海攝協副主席常河、《上海攝影》雜誌執行副主編葉明文出任二期高研班導師。在兩位導師的帶領下,16名學員分兩組到松江佘山鎮、寶山區薀藻浜沿線進行創作研學。經過三個月的學習、創作和交流,成功完成所有教學內容,並根據主題、結合創意,產生了一批質量較高的畢業作品。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分享會上,10位學員立足自己的作品,就創作思路、作品特點、難點疑點、心得體會等進行了交流,並展開熱烈的討論。大家紛紛表示:「回顧和分享,是對自己的創作一次難得的再思考、再審視,而和導師和同學們的交流則是一次再提高的過程。」 常河、葉明文兩位指導老師則在現場對學員們的作品進行了細膩獨到的點評。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市攝協副主席、秘書長忻雅華主持結業典禮,她介紹到: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二期的彙報展覽無法如期舉行,但上海市攝協充分利用協會公眾號和《上海攝影》雜誌進行專輯推送,協會微信公眾號分16期專欄推送每位學員作品,《上海攝影》雜誌也根據不同主題陸續刊發學員作品。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周仰

自由攝影師、譯者,中攝協會員,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學院外聘攝影教師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神話的遺址——寶山篇(Sites of Myths)

本次寶山的拍攝延續了長期項目《神話的遺址》的主題,但從更為微觀的地方民間故事中汲取靈感,這些故事包含了寶山這一地名的由來及其滄海桑田變化,從這些故事出發,我試圖想像它們在時間中遺留的痕迹。另外,我也嘗試把寶山的工業遺址加入影像之中,創造一種立足於未來看當下這工業神話的遺址。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凌磊

Base在上海的商業攝影師;上海成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OriginStudio主理人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那時的面孔

此系列作品是在川藏等高原地區旅遊時,用閃光燈拍攝的少數民族肖像。希望能通過自己手裡的相機記錄下旅途中偶遇的不同的面孔。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宋若軒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專業型碩士(MFA),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學士(BA),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訪問學生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新物質

《新物質》對準鋼鐵廠的命脈——管道功能,縱橫交錯如盤旋蟄伏的沉睡之龍,其代表了工業美學的視覺符號。而組裝的管道正是「產出的空間」——新物質的形成過程,舊物質的無法褪卻。《新物質》實則表現的是「物的空間」,旨在建構一個虛擬的新空間。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李琳琳

上海師範大學研究生在讀,以視覺文化影像為主研究方向,關注女性視角與女性議題。個人作品常通過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出發,以景觀化的方式進行表達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樹與樹的影

這一系列照片使用針孔成像的方式,通過長時間的曝光將寶山區古樹的身影留在底片上。本雅明說:「曝光過程使得被拍對象並非『活』出了留影的瞬間之外,而是『活』入了其中:在長時的曝光過程里,他彷彿進到影像裡頭定居了。」針孔中長時間的曝光與古樹於人而言顯得漫長的生命結合在一起,針孔成像時樹所散發地靈光如它們的生命緩緩。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吳曉婷

Tina Wu Photography攝影工作室創始人/攝影師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重塑

現代生活中,塑料使用泛濫,隨之而來的污染在急劇增加。想像一下,就在此刻的地球上,真實存在着一些景象——龐大面積的海洋垃圾帶、魚類腹中的塑料殘渣、被漁網束縛致死的海龜……這樣的一切迫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令人不安的人類未來。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周平浪

澎湃新聞記者,復旦哲學學士,倫敦藝術大學攝影碩士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新發地

世上最多的就是人,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我們腳下的城市。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張寧寧

上海海洋大學教師、教職工攝影協會秘書長;上海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人像攝影學會會員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非常態

在我們的身邊總有一些司空見慣的東西,它們安靜地存在着,被當作生活中的常態。其實,常態中也有其非常態的一面不為人所知,或是幾何圖形,或是凌亂線條,或是秩序井然,或是雜亂無章。我們只需仰望天空,只需俯瞰大地,或者朝世界的某個角落裡多看一眼,便會發現它們在閃閃發光,默默等待着我們去探索,等待着每一位攝影人去擁抱這無與倫比的非常態之美。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韋海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上海市攝影家協會會員、松江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二級攝影師(技師)、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自媒體影像製作考評員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華亭八景圖

當前郊區城市化進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人嚮往閑雲野鶴般的山水之間,無奈困在城市中的人們只能在生活和工作的場所布置園林、擺放山水盆景等室內景觀來感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恬淡閑適的生活,在這個背景下,萌生用攝影因心造景,創作《華亭八景圖》。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朱柯丁

管理學博士,經濟管理博士後;2003年因為熱愛大海而開始潛水,2006年開始嘗試水下攝影,足跡遍及世界各大洋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一 半

一半碧海,一半藍天,清澈的海水與藍藍的天空映襯在一起,通過鮮明的色彩對比,讓水下生物和水上世界同時出現在一幅畫面中,感覺如此神奇。這就是吸引我拍攝半水面圖像的原因。我試圖向觀者展示,在我們熟悉的世界下隱藏的風景,一個充滿了超現實神秘感的如夢似幻的水下世界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徐昕

照相師傅小徐,上師大攝影專業研究生致力於都市影像研究與實踐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大都會the Metroplis

《大都會the Metroplis》是一個長期進行的大都市影像實踐與觀察計劃,至今已經持續了五年。項目名稱來源於日本著名動畫導演手塚治虫的同名作品《大都會》,而「metroplis則為杜撰之詞,隱喻不存在之城市。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王洪剛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碩士。上海同吉建築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國家註冊城市規劃師。上海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楊浦區職工攝影家協會會員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消極空間

計劃性與無序性、人群的聚集與消散是城市積極空間與消極空間的根本區別。後者即指街區中散漫的、無組織的空間。比如建築縫隙空間,城市橋下空間,沒有經過設計的陰角空間,以及在城市更新中失去活力待置換的城市組團。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施淵棟

2021屆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攝影專業畢業,現從事新媒體以及電商行業工作,對傳統膠片攝影情有獨鍾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無 界

從攝影視覺上出發,自然侵蝕產生了紋理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出現了非常迷人的光影過度,我主觀去除了顏色對細微光影的束縛,力求體現儘可能多的灰階過渡通過後期分區處理,營造一種包圍曝光的效果。在極具縱深感的山谷空間內,我反而選擇一種扁平化的視角來體現這種紋理的流動感,刻意強化了這種不分東西南北,上下左右的畫面形式,表達了攝影藝術沒有邊界的寓意。這也是我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對純粹派攝影的致敬。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盧照

上海師範大學講師復旦大學博士。曾赴德國科隆大學訪學研究主要關注語言悖論與影像未來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兀》

寶山作為上海的北大門,長江與黃浦江匯流於吳淞口入海,明清時期,亦有「重洋門戶」之稱。而吳淞口是長江流域出入江海的咽喉,又有「七省鎖鑰」之稱。以《兀》為主題,取其形與意雙重含義。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方喻卉

上海W.LAB STUDIO時尚製作⼯作室工作,負責協助制⽚前期籌備,現場控制等輔助⼯作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幸福理髮店

運用紀實攝影的表現形式去記錄傳統理髮的手藝,取材於現實生活題材進行創作,通過鏡頭與人物進行交流、透射出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最樸素、最真實的畫面。通過對理髮店夫妻的日常經營和生活進行記錄,採用了電影攝影中的取景與構圖風格來增強氛圍感,融入環境,通過長期拍攝,將影像進行整理,把這份充滿時代溫情回憶的傳統老式理髮手藝,做一個記錄與再現。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孟雨涵

畢業於上海海洋大學;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攝影記者,國家高級攝影師,上海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見之所見——帶着相機走過的1280天

從2018年7月畢業入職解放日報,做攝影記者已近四個年頭。這四年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在重大工程的節點現場,在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沿,在全國重點突發新聞的第一線,我努力用鏡頭記錄著城市的脈搏和呼吸,每一個快門瞬間的見證、經歷和感動,都彌足珍貴。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袁寅

上海唐映廣告創始人,深耕影視製作與傳播二十餘年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年輕的鏡頭,年輕的眼睛:「高研班」的學員帶來了怎樣的結業作品 - 天天要聞

回 聲

我截取了往日寶鋼的影像,疊加新拾取的當下的環境面貌,通過新與舊的交錯對話,營造了一種光影的蒙太奇。固定的影像,定格了寶鋼的片段,那是曾經的榮光與時代的印記;而行走當下,同一坐標下的不同影像給觀眾不一樣的心境。

美女分類資訊推薦

攝影記憶真的是一回事嗎? - 天天要聞

攝影記憶真的是一回事嗎?

1929年4月的一天,莫斯科一家報紙的編輯在分發作業時,注意到他的一名記者沒有做任何筆記。然後,在編輯爭辯之前,謝列舍夫斯基開始背誦整個會議,直到最後一個細節。
新刊速覽 |《中國攝影家》2023年第1期 - 天天要聞

新刊速覽 |《中國攝影家》2023年第1期

讀者朋友們,手捧這本2023年的第一本雜誌,看着高原雪峰托起一輪明月升起,或許感慨萬千。當我們翻看一張張攝影師們拍攝的照片時,才恍然,影像所記錄的過去的這一年,承載着太多的真實與荒謬,歡欣與悲戚。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 - 天天要聞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

怎麼拍好古建築?旅遊攝影必備!現在是疫情期間,不建議大家走動,那現在可以為以後出去旅遊,提前做好攝影準備。在遇到古建築的時候,怎麼能拍出好看的照片呢?攝影自學班這篇教程,幫你準備了6個攝影技巧。一、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