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處理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最重要的兩點,難倒一片家長

希望美術 希望說- 教育|藝術|生活|少兒

父母教育子女要對症下藥,前提就是要了解子女。

這就必須要求子女在父母面前展示的是真實的自己,對父母釋放的是真實的信息,而要做到這一切就需要讓被教育和教育者有着良好的溝通交流

而良好的交流和溝通的基礎是相互信任和平等,中國式教育往往就缺乏這兩樣東西。

信任

相互信任不到位生活中有一種普遍現象,就是孩子如果被欺負或者感到害怕都會向父母尋求幫助,但是一到了父母讓孩子說出心裏話的時候孩子都會抵觸拒絕。

孩子如果被欺負或者感到害怕都會向父母尋求幫助,這是孩子知道從父母那可以獲得安全感。

父母讓孩子說出心裏話的時候孩子都會抵觸或拒絕,這是孩子知道自己要真說了心裏話可能不會獲得認同。

所以信任的核心就是安全感和認同,而絕大多數父母只能做到前者。

安全感本質上也是由認同所產生的,因為你們之間的關係很親近,你感覺對方這個人對你來說很安全。

另一種安全感就是因為效用認同的存在而產生的,因為對方有能力應對危險,給你提供安全的環境,所以對方在就代表周圍的環境很安全。

平等

常常聽一些人說,自己用平等的方式去教育子女,結果子女對父母一點都不尊重。

這其實就是很多人對平等的錯誤理解造成的,如果父母不被孩子尊重,又怎麼能說父母和子女之間是平等的呢?

這明明是子女高父母一等!

那麼什麼是平等?

我們常常說人人平等,這平等可能是「人格的平等」,把人人平等理解成權利的平等是對平等理解的最大誤區。

權利平等就是獲取一樣的同等份量的權力和利益,可這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所以一個人的權力和利益不可能是和他人平等的。

而在家庭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自然不需要涉及法律地位和政治權利,所以家庭當中的平等自然只是人格的平等。

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需要在各方面獲得尊重,同時孩子盡量承擔責任和義務並擁有個人權利,然後再來談他是一個孩子,他需要某些特殊化對待。

有了平等和信任可以讓孩子對父母開放更多的個人邊界,面對父母時敞開心扉,而很多父母的教育在這個前提上就潰敗了。

希望美術教育:

正確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模式應該是親密、平等、獨立的,就是彼此的邊界開放度很好,但又不會因脫離對方而感到不適。

少兒美術教育讓孩子提升藝術素養,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善良友善的優秀品格和素質,給孩子吐露心扉的機會,給家長了解孩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