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家長說出了自己近期的感受,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是急得不得了,為何孩子卻像沒事人一樣!
我們也常聽一些家長抱怨:這孩子也不知怎麼了,以前在初中的時候可聽話了,讓他怎麼樣就怎麼樣。現在上了高中什麼都要跟你唱反調,而且才說幾句他就嫌煩。有的時候,說也不是,不說又擔心。
這樣的埋怨並非偶然,而是非常普遍。
其實,高中生和初中生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有了更加強烈的自我意識,喜歡自己處理問題,不願意家長、老師過多干涉,而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在這一階段的特點,依然用老眼光看待孩子,用老方法處理問題。
對孩子表現出的厭煩情緒,大部分家長不是找原因想辦法如何緩解,而是採取反覆說教,甚至粗暴干涉的措施,結果治標不治本。
另外,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日新月異的外界事物吸引着學生的目光,尤其是高中生。很多教育人士都感慨,如今的高中生更有想法,教育方法不得當,可能會使他們與家長、老師形成水火不容之勢,實在令人頭疼。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情緒的宣洩口,如何處理好與孩子之間的矛盾,良策只有一個:與孩子實現良好溝通。但這也正是許多家長的隱痛:為什麼我能把孩子養大,卻無法跟他溝通?
1.雙方都以自我為中心,各說各話,無法激發交流的興趣。
孩子問爸爸:您聽說過《菊花台》嗎?爸爸說:沒喝過。爸爸以為《菊花台》和茅台一樣都是酒呢!什麼是代溝,這就是代溝。
孩子喜歡王者榮耀、吃雞、小鮮肉,思維跳躍;父母關注的是股票基金,聽的是宋祖英、鳳凰傳奇,穿的是西裝,說話中規中矩,思維四平八穩。兩代人喜歡的、關注的東西都不一樣,怎麼交流?
沒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想要找到話題還真難。所以,高中生回家後主動與父母交流的很少,有些孩子甚至十多天不與父母說一句話。他並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該說什麼。
父母有時候會主動跟孩子說話,但無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學校表現得怎麼樣,最近學習成績好不好,能不能跟上之類的。雖說這也是關心,但日復一日總是這一個話題,孩子聽個開頭就煩了。
但在現實中,大部分高中生說父母跟他們談得最多的是與學習和學校相關的事情,少部分父母會和孩子談論「未來職業規劃」,只有極少數父母會跟孩子談論電影明星等與學習完全無關的內容。
父母最愛談學習,這讓高中生最反感。可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不斷詢問孩子學習上的事情,給他們增加了心理壓力。而當孩子不想溝通時,大多數家長束手無策。
其實,高中生已經進入青春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都在增強,他們比小時候更加願意與人交流。當遇到困難時,他們通常會找信得過的人溝通,而不是非要求助於家長,這種長大的表現卻不為家長所理解和接受。
2.家長的嘮叨和拿孩子與他人相比較的做法,激發了高中生的逆反心理。
孩子上高中後,很多家長陷入兩難境地:看着孩子的狀態不好,不說吧,他不用心;說吧,他嫌你嘮叨。
高中生煩的是家長嘮叨,缺的是與家長的正常溝通。而很多家長認為,跟孩子溝通就是督促他學習。有些父母很有本事,不管談論什麼,話題最後都會繞到學習上,無論幹什麼都能與學習聯繫上,好像不談學習,孩子就會退步一樣。這種交流無疑讓孩子難以接受。
很多學生反映,其實不用爸媽說,自己也知道要好好學習。進入高中了,誰都知道高考的重要性,怎麼會不好好學習呢?但是家長不停地嘮叨,反而把原本想好好學的心情給打亂了,反倒想造反發泄一下。
家長常常看到別家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如果讓列舉自己孩子的缺點,家長會一口氣說出一大堆;如果要列舉孩子的優點,家長就為難了。父母評價孩子的話,經常是「你很笨」或者「你不行」,言辭中透露出對孩子的深深失望。
家長的初衷是希望以此激勵孩子上進,但這樣的比較往往適得其反,它給孩子的暗示是:你沒希望了,連父母都不信任你。孩子得不到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不願意和家長交流,家長也就無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3.父母全方位的監控,迫使孩子遠離父母。
許多家長對孩子不放心,認為孩子小,自己有義務對孩子進行監護。當孩子不願意和他們交流時,他們就開始充當「007」,翻查書包、偷看日記、追查電話、拆閱信件等,被孩子發現了,還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怕他一步走錯,步步錯。
但讓高中生最苦惱的,恰恰就是爸媽對他全方位的監控。一名高中生氣憤地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隱秘的世界,未得到邀請,別人是無權進入的,這是最起碼的尊重,但是我的父母連這點都做不到。」
孩子反感父母的這些舉動,當然就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時間長了,彼此的隔閡會越來越深。
其實,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強烈感覺到自己的獨立性,想保有自己的隱私。而家長由於平時與孩子溝通少,不了解孩子,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簡單地考慮問題,探詢孩子的隱私,而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
4.家庭結構也影響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與父母的溝通狀態上,是存在明顯差異的。
父母婚姻關係的變化,正在越來越明顯地影響着孩子。核心家庭的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問題可能僅僅是不合拍而已,而單親和再婚家庭的孩子則更多地面臨著無人溝通或厭惡溝通的狀況。
由於家庭結構變化,單親和再婚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交流,但是,往往這些孩子成了最缺少關愛和交流的一群。
我們都知道,沒有溝通,彼此不了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會有衝突和矛盾。而家長與孩子之間如果沒有正常的溝通,肯定會損害教育的效果;如果沒有有效的溝通,實際上家長會完全喪失教育的權利。
聲明:本文信息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