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離開之前,會有這些異常的舉動,親人要留心了

天地無極限,人壽有窮時。

天地是沒有時間限制的,而我們這些血肉之軀的普通人,是有壽命限制的。了不起百年時間,凡人終究需要塵歸塵,土歸土。

人與人之間,可能存在富貴、貧窮的差距,可在「生老病死」這件事上,卻是眾生平等。窮人會走到人生的盡頭,有錢人也會走到人生的盡頭。

談到「離開」,有人就會疑惑,那些大限將至的當事人,真的能感知到自己「命數將盡」嗎?可以感知到。

老人離開之前,會有這幾個異常的舉動,親人要留心了。

一、預知時至。

佛家有一個說法,預知時至。指的是,有一定悟性的人,在命數差不多快走到盡頭的時候,就感知到軀體生命力的枯竭了。

明代第一聖人王陽明,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帶兵平叛亂。在他平定了廣西的叛亂後,就接到了皇帝的詔書,皇帝要他回京接受封賞。

弟子們高興壞了,認為王陽明絕對可以陞官進爵。可是,王陽明沒有選擇回京,而是跟弟子們說,自己要回老家。

在返鄉的途中,王陽明就病逝了。臨死之前,他只說了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自己內心光明,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這就是預知時至的典型例子。在離開之前的一兩個月,就知道自己的身體,去到哪一個程度了,該安排什麼事,就需要安排什麼事。

一般來說,只要是心境清明的人,都有預知時至的感覺。為什麼有的人感知不到呢?只能說,他們不願意接受現實,就掩耳盜鈴了。

二、其言也善。

劉備病逝白帝城之前,跟諸葛亮說了一番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對於兒子劉禪,劉備說了這樣一番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大致意思是:跟諸葛亮說,我的孩子你能輔佐,就好好輔佐吧,實在不行,你就取而代之吧。跟劉禪說,你要做個有德行、賢能的君子,不要像你的父親一樣德行淺薄。

這就是所謂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會變得特別簡單、善良,跟平常的時候不一樣。

為什麼劉備不教劉禪其他的東西,而希望他做個君子呢?其實,他也是一個尋常的父親,就跟普通父母一樣,只希望孩子安好一輩子,而不希望他走了錯路。

這就是道家老子談到的「返璞歸真」。人老了,快走了,以往再怎麼有城府,有野心,也完全消失不見了,只剩下嬰兒一般的純粹、樸素。

三、迴光返照。

有一個詞,迴光返照。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比喻事物衰亡之前,表現情況的一時好轉。就跟「曇花一現」一般。

以前沒有電燈,就只有煤油燈。當燈裡邊的油即將燃盡的時候,就會突然一亮,然後熄滅。因為最後的一滴油,失去了附着力或拉力,上升得特別快,所以會突然一亮。

人也是如此,患了再怎麼嚴重的疾病,也會突然好轉。好轉沒兩天,就徹底油盡燈枯了,人生也走到盡頭了。

家中的一個長輩,患了很嚴重的癌症,從醫院回到家裡的時候,已經不能下床了。過了一天,他竟然可以下床,自己去上廁所了。

原以為,是奇蹟發生了,就連長輩也說,感覺輕鬆了一點。僅僅兩天,就沒了。所謂的奇蹟,不過是「迴光返照」的正常現象。

為什麼會產生迴光返照呢?人體的腎上腺激素大量分泌,使機體各系統、各器官迅速獲得強大動力。這,僅僅是曇花一現。

四、夢見故人。

無數卧病在床的老人,在臨走之前,都會跟身邊人說,自己夢到早已離開的親人、朋友,他們特別親切,過往的一切都歷歷在目。

對此,有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瀕死體驗。心理學家肯尼斯·賴因格得出了這4個結論:

首先,人走到盡頭的時候,會感覺到極度平靜、舒服;

其次,發現自己的意識離開軀體,浮在空中,進入到漫長的隧道當中;

第三,隧道的盡頭有一束光,旁邊站着已經離開的親戚、朋友們,他們大都笑容滿面,穿得光鮮靚麗,以往的經歷都在自己眼前閃過;

第四,同那束光線融為一體,剎那間覺得自己已同宇宙合二為一。

夢到已經離開的人,對於臨終前的人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因為他們的腦子還在運轉,並且經常回憶起過往的人與事,自然就會有如此夢境。

生死如何,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我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珍惜眼前人。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