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錢穆珍稀講義,跟着國學大師了解中國歷史,建立整體框架

文|彌小木

《中國通史》,一口氣讀完的一本書,讀得很暢快。

讀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這本《中國通史》,閱讀體驗實在是很好。好讀離不開內容的通俗易懂,錢穆先生的這本《中國通史》,是由他的學生葉龍,根據當時錢穆先生的課堂筆記整理而成的一本書。

讀錢穆先生的這本《中國通史》,猶如坐在課堂上聆聽着錢穆先生的教學。關於錢穆先生與中國歷史,有一段值得訴說的故事。

錢穆先生最初在一所小學教書,因為有自己的想法,寫了《先秦諸子系年》,被看法不同的歷史學家顧頡剛看到後,不僅沒有引起爭論,顧頡剛反而推薦錢穆先生去當時的燕京大學任教。

後來錢穆先生到了北大任教。在教北大歷史的中國通史課時,錢穆先生對當時的教法有自己的看法。他覺得這門課由不同的老師教不同的時代,這樣的教法並不是很合適。最終,當時的北大採納了錢穆先生的意見,由他一人給學生們講述中國通史的內容。

在錢穆先生的這本《中國通史》,能很好地了解中國歷史。

建立框架思維,學歷史更輕鬆

作家方軍分享過學習一個領域的方法,先建立大的框架,再往裏面填細節的內容,這樣能更全面、快速地進入新領域。

這樣的方法,同樣適用於歷史的了解與學習。如何搭建中國歷史的框架?閱讀相關的書籍,無疑是最便捷的方式。可市面上講中國歷史的書籍,想要完整地了解,動輒十幾、幾十套的書有不少。

十幾、幾十套的歷史書,還沒開始看,讓人心中先有了壓力,很容易看了開頭,後面的內容就再也沒有動力去閱讀。

有沒有體量輕便一些,既能建立中國歷史的框架,讀起來又輕鬆愉悅的書?有。錢穆先生的這本《中國通史》就很適合。

因為是課堂講義,因而讀起來很輕鬆,錢穆先生曾有過對大學者的一種說法「凡是大學者必具備兩種能力:一是為自身的表現,二是要有好的有效的教人方法。朱子便具有上述兩種能力。「

看了這本《中國通史》,就能理解錢穆先生所提到的「好的、有效的教學方法」了。

錢穆先生的《中國通史》,從中國歷史的分期開始說起,講到黃帝、夏商周……辛亥革命,明確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發生緣由,書中的脈絡清晰,講解得通俗易懂又能引人思考。

歷史學教授王家范曾說:成功的教材,大抵都有一種貫通始終、前呼後應的「氣脈」,一種能體現中國歷史特徵和發展過程相續相變的「生命氣脈」和「中國韻味」。讀錢穆先生的這本《中國通史》,恰恰能感受到王家范教授說的成功教材的味道。

如果你對中國歷史感興趣,不妨閱讀錢穆先生的《中國通史》,輕鬆搭建中國歷史的框架。

學習歷史的方法與意義

歷史學家呂思勉說「研究一種文化的人,專埋頭於這一種文化,而於其餘的文化,概無所見,也是不對的。」在這本《中國通史》,時不時就能看到錢穆先生對中國歷史與他國歷史的看法與思考。

了解歷史,對當今的生活有什麼用呢?

作家楊照說學習歷史,可以有助於我們「從歷史而認識人的行為多樣性以及個體或集體行為邏輯」。這也是學習歷史,既要了解發生了什麼,也要明白歷史是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的原因。

在這本《中國通史》,會看到錢穆先生講述的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了什麼。比如講到秦朝時,錢穆先生總結了秦朝開創中國歷史新階段的四大事項:疆域版圖、人口、新的統一政治制度、學術思想的傳統性。

也會講到歷史發生的原因,比如秦滅亡,錢穆先生給出的講解是「秦是中國第一個統一政府,是貴族的;漢是中國第一個士人政府,是平民的。歷史進步是有步驟的,眼光不應短視,吾人應具有『範疇』的系統的看法。」

了解歷史曾發生了什麼,又是如何發生的。一本《中國通史》,了解中國歷史,思考歷史所帶來的思考。

寫在結尾的話

在這本《中國通史》里,錢穆先生講述魏晉南北朝歷史時,講到了這樣一句話「對中國歷史應有溫情與敬意」,帶着這句話回頭再看這本《中國通史》、再去了解中國歷史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試試看帶着「對中國歷史應有溫情與敬意」,翻開《中國通史》,跟着錢穆先生的思路,進入中國歷史的世界。

我是彌小木,和我一起讀書~遇見書,遇見人生的N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