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麒麟媽媽。一個和你分享育兒心得、經驗的雙胞胎媽媽。
前兩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孩子性格有些耿直,有時候說出來的話會很尷尬,該怎麼與孩子交流才能讓他理解?」
關於孩子說話「耿直」這事兒,似乎多少和所謂的「情商高低」有關,那麼我們該怎麼引導才能讓孩子和周圍的人都「舒服」呢?
年幼孩子的「耿直」是一種「童言無忌」
這兩天,我因為自己「陽」了,吃不好也睡不香,而且還受到了意外傷害——
大清早,快3歲的弟弟就對我說:「媽媽,你看我的大眼睛。好漂亮喲!」
「哈哈哈。一一美着呢!」我連忙回應着他,心裏還盤算着「互誇」:「你說,你大眼睛像誰啊?是不是像媽媽?」
我這已經提示得夠到位了吧?這就是讓他從喉嚨里發出一點動靜就行。結果——
「不像媽媽!像哥哥!」他順手一指大他一分鐘的哥哥:「我和他一樣。媽媽,你是個小眼睛,不好看!」
這……
「媽媽因為生病,成了小眼睛,你要關心媽媽喲。」我沒有放棄。
「媽媽喝水,你身體里有病毒,得戴口罩,多喝水。」孩子又連忙幫我拿水給我喝。
我們會發現,三、四歲的孩子很容易注意到他人與自己外貌的不同,也會直截了當地把這樣的事說出來——他們從出生時就特別喜歡關注人臉,因為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自然就也難以有所謂的共情力,有時說出的話就會讓人覺得「尷尬」。
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他說的話「不中聽」,咱們當父母的倒別疾言厲色地制止,不妨從另一個角度教孩子「關心他人」。
比如孩子看到有人沒頭髮,直突突地說出來了,咱們可以說:「天氣很冷,你不妨讓叔叔戴個帽子暖和一些。」
再或者有親戚朋友在聚會時,夾了孩子不喜歡的菜,孩子直接拒絕:「我不吃白菜,我不要!」
咱們可以跟孩子說:「阿姨希望寶貝長得高長得帥,才給你夾菜的。所以我們謝謝阿姨,媽媽幫你剪細一點也可以吃的。實在吃不了就給媽媽。」
用正面、溫暖的話語引導孩子,讓孩子逐漸改正自己的「無心之失」,學會避免評論他人,議論旁人,取而代之的是關心和感謝他人的好意。哪怕孩子弄得氛圍有些尷尬,作為父母的自己可得幽默一些,輕鬆一點。
「耿直」和「無知」不是大孩子莽撞的借口
我7、8歲時,有一次和爸爸逛街時看到了一個侏儒症的人。當時,我並不知道侏儒症這件事,自己想起了《白雪公主》里的七個小矮人。於是,我指着那個人對我爸說:爸,你看那人怎麼和《白雪公主》里的小矮人一樣?
我爸趕緊捂住了我的嘴巴,並且輕聲告訴我:他們是侏儒症,是生病了。你這個行為非常不好,以後不允許這樣議論別人的外貌和缺點。
這件事已經過去30來年,但父親對我的教誨和約法三章,我卻一直沒有忘記。
不要隨意評論他人的外貌和身體上的缺陷
外貌上的缺憾,特別是身體上的缺陷,是任何一個人都不願意麵對但又不得不面對的事情。善意地表達同情也好,無腦地進行評價也罷,都可能給他人帶來傷害,那麼有一個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閉嘴」!
我們時常想着讓孩子怎麼說,說出大傢伙兒都喜歡的話,但往往「言多必失」。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沒見過的事,令你不舒服的事,你回家告訴爸爸媽媽,但沒有必要口無遮攔地當著別人的面說出來。
別肆意指責他人,而是要保證自己做個好孩子
作家流沙河曾記錄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年,他的母親帶着剛打好的糧食從農村到城裡去看望他。但糧食的口袋破了一道縫,他母親沒有察覺,導致糧食背到家裡時,漏了一大半。
流沙河非常生氣並對母親說:「你一路上漏糧食,一定有人看見了卻不提醒你。」
母親卻說:「漏就漏了吧。媽只希望以後你看見了這樣的事,你能是那個提醒別人'袋子破了'的的人。」
流沙河說,就是母親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讓自己滿臉羞愧,頓時覺得和母親的境界相差太多。
6、7歲的孩子從幼兒進入兒童階段,此時很容易出現一種「小大人」的姿態。比如指責別人不講衛生,吃飯挑食,亂扔垃圾……有時甚至因為指出了別人的「不完美」而沾沾自得。
如果我們像流沙河母親那樣教育兒子一樣——看到別人丟了垃圾,你不妨無聲地撿起來;覺得別人挑食,自己就什麼都吃吃……教孩子管好自己是治療「對他人無腦耿直」的重要法寶。
對孩子不懂得的「詞語」或「話語」,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
有一次,我去我朋友家做客。她6歲的侄女也在家裡玩。吃飯期間,小姑娘一直說自己不吃肉。
我同學對她說,所有的肉都吃一點才更有營養,不然賣豬肉的老闆知道你這也不吃,那也不吃,下一次就不賣給姑姑了。
誰知小姑娘張口就是一句:「姑姑,你又不是賣肉的,你怎麼知道這些呢?」
很明顯,小姑娘沒有明白「賣豬肉」和「賣肉」之間的差別,一句話搞得大傢伙特別尷尬。
好在我同學很鎮靜:「雖然姑姑沒有賣過豬肉,但那個肉攤的老闆告訴姑姑啦,他可是能看到他的顧客做什麼,吃什麼喲!」很快就化解了尷尬。
這類事情或許很容易在孩子嘴裏「不經意」中說出來,咱們大人可千萬別「大驚小怪」。
一方面我們要規範自己的用語;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宮西達也的繪本《爸爸、爸爸》,《鈴木繪本愛與成長》等讓孩子了解職業、為他人着想的方式方法。
孩子的純真、胸無城府、單純除了能在語言上表達外,也會通過表情、眼神等反應出來,絕大多數大人並不會特別在意「童言無忌」;但長期沒有思考和溫度的「耿直」則是一種莽撞、無禮。這就需要我們父母去引導、影響和教育,讓孩子年齡成長的同時,也能收穫共情力的提升。#兒童家庭教育#
【我是麒麟媽媽,教過書,寫過文,現在陪伴雙胞胎男寶七七、一一成長,定期與你分享情感、育兒生活中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