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這麼笨,教了你多少遍,還是記不住;」
「這麼簡單還不會,真不是上學的料」
「上次去丁丁玩,你看人家做事情動作多快,吃完飯馬上就去寫作業,他比你還小呢。」
「張阿姨的女兒考試又是滿分,她家裡還沒有人輔導她學習。」……
「我兒子不行,很笨的。」
類似的話,你有沒有說過?或是聽說過?
有孩子的家庭,聚到一起時難免會聊到孩子的學習情況。尤其是中秋,春節這樣的家庭聚會,一大家子親戚朋友面前,你們一般是誇自己家孩子聰明,自律,還是會謙虛地說,我孩子腦袋瓜子不行的。
你要是誇吧,別人就會覺得王婆賣瓜,你要是謙虛說自己孩子笨,又覺得對不起娃;
按照中國的「滿招損,謙受益」的說法,說自己「腦子笨,動作慢」的是一些父母的口頭禪,家長在說的時候,甚至還帶着愛意。
但旁邊的孩子,年齡還小,他無法分辨家長更深一層的含義,他們接收到的就是「我是個笨小孩,動作慢」的信息。
如果時常被這些負面的詞彙暗示,他的大腦就會產生保護作用,加深這個標籤,深信自己的腦子笨,動作慢,從而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懷疑,結果就真的成了什麼都學不會的笨孩子。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那個「梭子魚試驗」
科學家把一條梭子魚放進一個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捕食小魚是它的拿手好戲,任何時候只要梭子魚餓了,張張嘴,就可以把小魚吞進去。
就這樣自由自在地吃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大的透明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魚。
開始的時候,小魚在瓶子外面繼續游來游去,梭子魚也像往常一樣張嘴迎上去,但每次都會撞到玻璃瓶上。
慢慢地,慢慢地,梭子魚的衝撞次數越來越少,最後,它放棄了捕食小魚。
科學家在發現它放棄後,就取走了瓶子,但是備受打擊的梭子魚,一動也不想動了。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甚至嘴邊游來游去,它都不再張嘴。
結果,這條梭子魚就這麼活活餓死了。
聽了這個故事,也許你會覺得好笑,說這條梭子魚真是笨死了,小魚都到嘴邊了,就不能再張一下嘴嗎?
不能,因為它已經徹底絕望了,在經過無數次的碰壁後,它開始懷疑自己的捕魚能力,最後,它堅信自己是一條笨魚,這種無能感最終害死了它。
我也差點讓自己成了那個玻璃瓶罩,差點讓我家的孩子變成了那條梭子魚。
新學期開學第二周的時候,孩子班級里,數學老師要進行口算摸底,40道題,6分鐘之內做完,可是我家孩子才做了12道題,連1/3都沒有做完。好的是這12道題都做對了。班裡的30多位同學,有一半都做完了,有4個還做全對。
當天晚上數學老師在微信群裏面就提醒了。如果數學口算質量和效率不能保證的話,成績是無法提升上去的。孩子很難過地對我說:「媽媽,我天生動作慢,是做不了那麼快的」。我聽後心中一驚,因為動作慢,這三個字是我經常說的,每天說快快快都不止500次。
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孩子的自我認知,讓他覺得我的慢是天生的,改變不了。最親近的媽媽說的話一定是對的,後悔嗎?當然,好在一切都還來得及。
現在在說孩子之前我先憋氣數數5秒,不說負面詞,不給孩子加標籤,告訴孩子:「媽媽錯了,你不是慢,是媽媽心急,熟能生巧,多練習速度一定可以提升上去的」。
放學後,每天做20~40道口算題並精確計時,國慶7天都不能沒有停,經過這近30天的練習,現在40道題基本可以在10分鐘內完成,數學的單元測試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如果不想孩子變成那條梭子魚,如何做?
1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有時面對孩子心情低落的時候,講道理是沒用的,行動更能表現對孩子的理解和接納,比如一個擁抱,再教他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可以問她:做什麼樣的事情會讓你從低落的心情中走出來呢?
讓他把想做的事情都寫在不同的紙條上,比如睡覺、玩玩具、看動畫等,讓他抓鬮,抓到哪個方法就嘗試哪一個。紙條內容根據孩子的情況,隨時可以更新,但內容要讓孩子自己決定,在採用這種方式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積極反饋,無論結果是否有效。
2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玩玩具、做手工等活動中,鼓勵孩子大膽嘗試,讓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品嘗到勝利的喜悅。當他成功時,大聲誇讚他,孩子會很快樂,對自己的能力就會充滿自信。一次成功的體驗會讓孩子信心百倍,動力十足地向下一個更高的目標邁進。
3告訴孩子,失敗了沒關係
當孩子為「失敗」而難過時,父母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更不可以劈頭蓋臉地責罵孩子,要讓孩子明白,失敗和錯誤沒什麼大不了的,以後也會出現在你的學習和生活中,人人都會碰到,重要的是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曾經是孩子的那個玻璃瓶罩,希望多多鼓勵孩子,接納孩子的不足,改掉自己的口頭禪,儘早撤掉那個玻璃瓶罩,讓孩子重新做回一條自由自在的梭子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