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孩子性格的,並非是打罵和離異,而是家長回家後這個「舉動」

引導語

不知從何時起,我國喪偶式的家庭數量越來越多所以有很多孩子,他們更渴望父親的陪伴。但是也有一種家庭的模式相當令人費解,那就是父親的地位越來越低。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夠忽視父親這個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不管有多麼強大的母親,他們帶給孩子的教育都是欠缺的,因為只有父親跟母親共同的陪伴,才能夠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一、父親的重要性隨着孩子的成長,越發明顯

1、孩子小時候,爸爸是超人

對這些幼童而言,他們更崇拜力量,因為自身比較弱小,所以會比較崇拜父親,甚至把對方當成自己的守護神。

這個時候的父親,如果因為忙於工作,忽視孩子,就很可能會讓彼此的親子關係不斷的生疏。等到孩子成長以後,他們跟父親的交流越來越少,內心的變化肯定不可能朝着健全這個方向走。

幼童在得到父親幫助的時候,他們得到的成就感是最多的,因為對於這些孩子而言,父親就代表力量,也就是間接的也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變強大。

2、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更需要父親的理性思維

大部分家庭都是慈母嚴父,但是不管是何種模式的家庭,父親帶給孩子的教育是更為理性的。所以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明辨是非的人,他們絕對不能缺乏父愛。

特別是男孩子在床上的過程當中,如果沒有一個成年的男性在前面給他們做榜樣,那麼,這些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偏向女性化,這也是媽寶男由來的最重要因素。

3、有父親陪伴的孩子,抗挫能力更強

雖然父親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孩子犯了錯誤,他們的批評會更加嚴厲,但是,有些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變得更堅強。特別是當這些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如果在父親的責備之下,依舊沒有出現任何逆反的心理,那麼這個孩子肯定是非常脆弱的。但更多的卻是,能夠跟父親的強硬教育反着來,這些孩子的抗挫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分析,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不能缺乏父愛,也不能缺乏母愛。但是相較而言,想要培育出更優秀的孩子,父親正確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二、毀掉孩子性格的,並非是打罵和離異,而是家長回家後這個「舉動」

1、不要成為媽媽懲罰孩子的理由

不知何時起,這些孩子犯了錯誤以後,爺爺奶奶或者是媽媽都會表示,再調皮就讓爸爸回家收拾你。而這些父親再回家以後,為了配合好家人的教育,也會對孩子訓斥。

這種不問青紅皂白,就開始嚴厲教育孩子的爸爸,會讓孩子受到非常大的傷害,因為在他們看來,爸爸這種行為才是外人。犯了錯誤以後會懲罰他們的,只有爸爸。

2、不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有些父母的教育理念非常落後,依舊是採取給一顆糖打一塊板子的方法。自然而然,當然是形象更為威嚴的父親擔當黑臉的角色。長久以來,這些孩子對父親的好感就會直線下降

因為在這些孩子看來,他們根本不知道哪種教育理念才是為了他們好。所以,哪怕孩子被蛀牙疼得睡不着覺,只要是給糖他們吃的,在他們心裏依舊是好人。

3、不跟孩子進行溝通

很多父親在教育孩子這方面是非常粗心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妻子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這也是所有孩子找爸爸最後都是為了找媽媽的原因。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如果父親一直忽視孩子的需求,或者是,根本不跟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那麼,父親這個角色會在他們生活當中,逐漸淡化。

所以不想跟孩子成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不管孩子到了青春期還是叛逆期,父親一定要多跟孩子進行溝通。

大家都將父親的愛比喻成山,這些能夠帶給孩子正確教育觀的父親,孩子只有翻越過了人生的這座大山,才能夠明白父親的愛有多深沉。

筆者有話說:從目前的形式來看,新生代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在為人父母之前,一定要有一顆陪着孩子成長的心。特別是作為父親,教育好孩子是父親這個身份最應該完成的任務。也希望我們國家的教育理念能夠更先進,培育出更多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