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要有智慧,怎麼區分大愛還是溺愛?

2020年11月16日23:52:04 育兒 1824

優質父母365課堂

DAY 95

愛孩子要有智慧,

怎麼區分大愛還是溺愛?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我們常常說,愛孩子要有智慧,這說的是大愛,但是有的父母愛着愛着,就變成了溺愛。那我們怎麼區分大愛和溺愛呢,可以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入手。

愛孩子要有智慧,怎麼區分大愛還是溺愛? - 天天要聞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由較低層次至較高層次發展,可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我們來簡單看一下這五類需要主要是什麼內容。

#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生存發展的最基本需求,包括食慾、性慾等生存欲。

#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困擾的需要,這裏面也包含有不被人責罵的需要。

#

歸屬需要

歸屬需要包括對友誼、愛以及歸屬關係的需要,所以我們都希望有朋友,希望得到他人的喜愛,希望加入一個組織,希望有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甚至組建一個家庭。

#

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對自己成就或自我價值的感受,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和尊重。

#

自我實現需要

自我實現需要是發揮出了自己的潛能,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使自我價值得到了體現。

父母對孩子的愛也可以對應到這五類需要中去。

大愛孩子的父母,往往特別關注孩子的高層次需求比如重視孩子的歸屬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要,儘可能創造條件,為孩子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培養孩子多接觸各種活動,發現自己的潛能,讓孩子有理想抱負等。

愛孩子要有智慧,怎麼區分大愛還是溺愛? - 天天要聞

溺愛孩子的家長,往往更關注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給孩子用名牌,不讓孩子受到委屈,不讓孩子受任何挫折,這些往往是孩子低層次的需求,是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

愛孩子要有智慧,怎麼區分大愛還是溺愛? - 天天要聞

我們都想做有大愛的父母,但是大愛關注的高層次需求,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堅持才能看到一點成果,也需要家長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和陪伴孩子,探索這些高層次需求的實現途徑。如果家長不夠耐心,也不能要求自己,往往就容易陷入溺愛的層次。

當然,大愛的父母也不是就不關心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了,只不過做到孩子生理和安全需求的滿足即可,而不是像溺愛的家長那樣過度重視。

愛孩子要有智慧,怎麼區分大愛還是溺愛? - 天天要聞

王洲蘭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北師大心理學碩士

成都心協催眠與心理健康專委會秘書長

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母親的淚本就比我的血更值得銘記 - 天天要聞

母親的淚本就比我的血更值得銘記

「母親一手抹着自己的淚,一手抹着我的淚;一會兒是這隻手,一會兒是那隻手,反覆交替,上下左右,有點兒心亂手忙,又彷彿是別有用心的,是要用彼此的淚去堵對方的淚。」——《人間信》似乎孩子的成長總是伴隨着母親的淚水。從一開始孩子出世時的劇痛,到後來蹣跚學步摔跤;哪怕孩子已經長大,待到奔向遠方時,母親的...
一個母親最大的貢獻,是自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一個母親最大的貢獻,是自己的鬆弛感

莫言曾在採訪中說過,母親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童年時家裡窮得揭不開鍋,母親卻總能在縫補衣服時哼着小曲兒,在田埂上種菜時講着故事。這種骨子裡的鬆弛感,讓他貧瘠的童年長出了一片綠洲。
我竟然這麼自私 - 天天要聞

我竟然這麼自私

五一回爸爸那裡,忘記說什麼話題了,我說我還有幾年就退休了,爸爸說,這麼快啊!在爸爸眼裡,我還是那個不懂事的小傻妞一樣。後來爸爸說,退休了,可以來給我做飯。我這時候才心裏驚了一下樣,這個想法我怎麼從來沒有。
分別32年和26年後,他們終於在母親節前喊出那聲「媽媽」! - 天天要聞

分別32年和26年後,他們終於在母親節前喊出那聲「媽媽」!

封面新聞記者 周洪攀 王祥龍 攝影報道張新(左二)與劉玲玲(右一)與母親相認5月10日下午,四川省綿陽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會議室內,一場跨越數十年的重逢正在上演。河南人張新(化名)和內蒙古人劉玲玲,兩個素不相識卻命運相似的人,在這一天,終於見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32年、26年——漫長的等待,在這一刻化作淚水與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