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歲開始,兒子似乎每天都有許多問題,來等着大人答。比如有一次我正在寫東西,他在旁邊吃午餐:「媽媽,我為什麼要吃米飯呢?」我抬起頭來,停下手裡的活。
「因為吃了飯人才有力氣,才能學習,玩耍啊!」
「為什麼要吃米飯才有力氣,吃漢堡薯條就不行嗎?」
我無奈的看着他,心想這孩子腦子裡是不是裝了「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在這個家裡出現的頻率太高了。
為什麼樹葉會掉?為什麼要睡覺?為什麼買東西要給錢?...這讓我意識到:他再也不是那個大人說什麼都信,說什麼都老實聽着的小屁孩了!
他正在成為一個具有自主判斷能力、有獨立思維的人。
愛提問=在變聰明
理論上人類大腦的高級認知會在5、6歲左右加速發展,進入其黃金時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enjamin Bloom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理論:思維能力金字塔。這個金字塔由下往上,展現了從底層思考向高層思考發展的過程。
思維能力金字塔
• 記憶:涉及對言語的簡單記憶,不需要對原輸入的信息做改組和加工。
• 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有目標的進行思考。
• 應用:把抽象信息應用於新情境中。
• 分析:用自己的話表達別人的觀點和邏輯。
• 綜合:將觀點和邏輯遷移應用到其他情境和生活里。
• 評價創造:衍生出符合邏輯的、能夠影響別人觀點的,或立場。
記憶、理解、應用都屬於初級思維能力,分析、整合、創造屬於高級思維能力。孩子2、3歲的時候,基本都處於初級階段。這個時候他們還沒有自己對這個世界獨立選擇的能力,只是簡單的理解和記憶,所有的應用也都是表面上的模仿。
很明顯的表現是,他們對你說的話,沒有表現明顯的異議。通常大人會覺得這個時候的孩子挺容易帶的,比較聽話。
當孩子長大了,他會有自己的想法,即使你說出了答案也會提出質疑。便是高級思維能力的「分析」和「評估」。孩子的高級認知發展5、6歲左右為黃金時期,身為爸媽,我們必須要在這個時間段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面對孩子不斷攀升的認知和日益增多的提問,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如果選擇敷衍和撒謊,那麼日積月累的拒絕,就會破壞孩子的思維能力。長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會逐漸減少,永遠的停留在初級思維階段,缺乏進步。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呢?
要引導孩子「自我生成」
孩子在問問題的時候,如果有充分的時間去引導,就可以儘可能讓孩子「自我生成」答案。
丹尼爾L施瓦茨在《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里》提到:在解決問題中調用一部分信息來組成完整的信息,自我生成就是調取這部分信息的過程。
「記憶」常常作為一個詞組來使用,但將它拆成「記」和「憶」來理解的更為恰當。「記」就是將初次獲取的信息進行收集編錄,在腦海中留下短暫的痕迹。而「憶」則是進行回憶,將它內化為自我的存在。
自我生成,便是靠「憶」來發揮作用。
比如許多孩子會提到的一個問題:「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要引導孩子自我生成答案,我們可以這樣回答:
「陽台上的小花朵,在沒開之前是什麼樣的?」
「一顆種子,埋在泥土裡。」
「那為什麼埋進泥土裡?」
「怕被人踩壞?」
「那它後來怎麼開的花呢?」
「澆水、曬太陽!」
「沒錯,其實每個人在一開始的時候,也是一顆小種子,你也一樣哦。為了保護你不被傷害,你從一開始就是在我肚子里的,那你猜猜你是怎麼長大的呢?」
「吃飯、睡覺來的!」
這裡的每一步驟都是給孩子的提示,而且最好結合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和常接觸的例子。
你可以說出前半句,讓他回答後半句,或者主動對他提問,把「皮球」踢給他,這些都比把答案直接給他要好。
圖片來源:網絡
雖然我們都知道孩子問問題,是為了獲取知識,但還是很多爸媽會因此感到煩惱或者無從接招。
尤其學齡前孩子,不善於偽裝自己的情緒,一有問題就非常想立刻知道答案,無意中就會給爸爸媽媽們增加「煩惱」。另一個就是家長的認知有限,不是所有事情都懂得解答,況且有些東西並不是一言兩語就說得清的。
假如你現在在忙,沒有太多的時間回答孩子,你可以這樣做:
比如上面那個問題,與其用「充話費送的」,「從路上撿的」之類的回答來敷衍孩子,不如簡單地說「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的」。
孩子可能會敏感地察覺到媽媽應該是在認真地回答問題,但也會更想知道細節,這時你可以說:「晚一點媽媽再跟你說這個屬於你和我的秘密吧,媽媽現在沒空,會講不好。」
這樣的回答,既先給了孩子一個簡單的答案,又讓自己有個緩衝的空間,最主要是我們的態度,會讓他知道自己的問題是被看到的,並沒有被忽悠。
對於大一點孩子的問題,我們還可以提議等有空了,就帶他上網或者去書上翻找答案,這樣的過程,其意義遠大於獲得結果,而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尋找答案的方式。
這也是自我生成的重要途徑。
自我生成三個要點
這裡可以用幾個比較貼近實際的例子,給大家解釋引導孩子自我生成的三個要點:
1、提示線索難度要把握好度
例如,孩子問「人為什麼要吃飯?」如果孩子已經了解了身體的構造,你就可以提醒他「胃是管什麼的?如果空了會怎樣?」如果孩子沒有接觸過相關的信息,所提示的信息就不能那麼複雜,就要從所熟知的生活體驗里找提示標籤了。
前兩天兒子問我:「媽媽,什麼肉最好吃呢?」我心想着他還不知道,肘子肉、裡脊肉之類的名詞,不過最近剛帶他去吃了北京烤鴨,於是我回答:「這個肉要用掛爐烤,再抹上來自北京的醬料。」兒子很快搶答:「北京烤鴨是最好吃的肉了!」
我接著說,你覺得好吃的肉,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吃的肉,那應該就是最好吃的了吧。
提示孩子生活中所看到過的,孩子的腦海中會立刻浮現皮酥肉嫩、待人享用的烤鴨。
相反,如果我們提示肘子肉最好吃,孩子沒有看到過,就算形容的很貼切,孩子也是答不出來的。因為他的思維里從未出現過這條信息,更沒有親身體會過其中的美妙。
2、用開放性的問題反問孩子
在我們回答之前,可以先把問題丟出去,這是個既偷懶又有用的做法。「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孩子會先自主調動所有的認知和記憶,加上家長的提示,說出一個大概的答案。
有一次兒子問我:「媽媽,小鳥為什麼會飛?」我說:「因為它有....你覺得它有什麼?」兒子想了想,回答:「小鳥有翅膀!」
通過你一句我一句對話式溝通,層層遞進的啟發著孩子自主思考,通過動腦筋得到的答案比父母直接給的,記憶要深刻的多。
3、強化線索到答案之間的路徑
可以用在一起的過往經歷作為線索。
「上次去商場,你為什麼哭啊?」
「因為媽媽不給我買漢堡吃,所以我就哭了。」
「為什麼要買漢堡?」
「因為我餓了。」
「餓着肚子很難受,所以要吃漢堡。那你知道人為什麼要吃飯了嗎?」
「因為不吃飯,肚子會餓的難受。」
通過不斷的給出線索,引導孩子在回憶階段發揮「自我生成」作用。
強化線索到答案之間的路徑還可以通過實踐表達。有一次吃早餐的時候,兒子問我:「為什麼同樣大的餅有的是甜的,而有的沒有味道?」我說:「餅里有的放了白糖,有的沒有放。」兒子還是表示很疑惑的樣子。於是當天晚上下班回家,我們開始做餅,知識通過手動獲取了。
有時候讓孩子積極的參與進來這也是很有用的線索,容易讓孩子更好的思考和理解答案。
圖片來源:網絡
近年來,思維能力越來越受家長重視。不少父母捨得花幾萬塊給孩子報名各種思維訓練補習班,卻不願意多回答孩子的一個問題。以為自己付出了很多,可恰恰忽略了培養孩子思維能力最有效的是:好好回答問題。
親子關係間的問答溝通,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每個孩子都是最好的問題製造者,回答好問題才能保護好孩子的這份求知慾。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便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