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末好,又到了快樂的讀書時光了~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育兒書籍是來自真心爸媽的《閱讀手冊》。
古話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我們社會一直以來都認為閱讀是好事,家長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愛上閱讀。
從前的父母對孩子讀書可能只停留在嘮叨上,比如我爸媽,看到我弟在家打遊戲,總要說上一句「遊戲少打點,書就多看得吧」。
現在條件好了,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有意識的帶着看了好多書,尤其是繪本。
生孩子以前,我也以為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是帶他看各種繪本。
想到媽媽環抱着寶寶講故事的畫面,我就覺得好溫馨。
但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對孩子讀書這件事有了新的認識。
真正的閱讀是自主閱讀
翻開書的封面,第一頁就印着作者手寫的這句話:
真正的閱讀是自主閱讀,主要有四個特點:
「我讀」:本人獨立、自由地閱讀;
「我想讀」:非常樂於閱讀,不需要他人驅動或監督;
「我會讀」:能自己選擇閱讀材料、掌控閱讀過程,能閱讀多種類型的材料;
「我持續讀」:能相對長期地進行閱讀活動,並從中持久收益。
作者認為,培養閱讀能力是為了幫助孩子逐步成為具備以上四點的、成熟的閱讀者。
至於如何培養,像我爸媽「只動嘴不動手」是不夠的,但一本接着一本的親子共讀,又可能過猶不及了。
親子共讀是「親子活動」,但不是閱讀
由「自主閱讀」的定義出發,作者列出了一些很常見的培養閱讀習慣的「誤區」:
親子共讀不是閱讀
指讀不是閱讀
朗讀不是閱讀
自主閱讀並不是需要「堅持」的事
和父母從為「孩子學習好」出發,堅持陪孩子寫作業,卻往往陪出學習意願和能力都很差的孩子一樣,親子共讀從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出發,卻往往培養出根本不會閱讀的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帶着他一起閱讀是很溫馨的事。
但孩子大了,卻還要家長陪着讀,不陪不會讀,可能就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了。
孩子也許聽了很多本書,知道了很多故事,但他並沒有學會閱讀,甚至連閱讀的意願都沒有形成。
之前興緻勃勃想要帶着孩子讀繪本的我,在這裡剎了個車。
參考作者的建議,我給孩子弄了兩個書架,一個在客廳遊戲區,放在我的書架旁邊,另一個在卧室遊戲區,都是他很容易拿到的地方。
右下角,客廳遊戲區的一格書櫃
中間上方,卧室的一格書櫃
最好1歲以內就開始幫孩子接觸書、熟悉書,讓孩子隨時可以隨手拿起書來隨意翻看,讓書想玩具一樣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家孩子在十個多月後表現出對書本的興趣,之前只是單純的拿書丟書。現在則會經常跑去翻書看,會指着書上的動物喊「貓貓」「狗狗」,翻到新東西還會發出「哇」的聲音。
除了日常他自己翻書看,我們也有親子共讀,因為孩子還小,而我又非常享受帶他一起看書。
他玩的時候,我還會看書給他「做示範」,始終記得「身教大於言傳」。
並不是刻意「做示範」,我也喜歡閱讀
我們才剛一歲,要培養閱讀習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他最後也能成為愛書之人。
各階段的讀物推薦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各階段孩子的讀物推薦,如何幫孩子享受閱讀,如何幫孩子發展閱讀技術,實操性還是蠻強的,我甚至把它當成工具書來用。
這裡簡單列一些《孩子3歲前的閱讀活動》這一章的筆記(我的朋友們孩子都差不多這個年紀吧):
️ 儘早讓孩子接觸書,可以隨便拿來玩;
️ 3-6個月,布書、洗澡書;
️ 7-12個月,能坐能爬,在家裡隨時隨地都能看到大卡或紙板書,並在孩子表示詢問時,給他解釋卡片和書上的內容;
️ 把書當成玩具;
️ 1歲前和1歲多一點點的寶寶還聽不懂故事;
️ 1歲以內的寶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超過15秒,1歲半的寶寶對有興趣的事物可集中注意力5分鐘以上,2歲平均7分鐘,3歲9分鐘,4歲12分鐘,5歲14分鐘;
️ 1-2歲,紙板書、簡單故事繪本,還是讓孩子隨意翻看,在他要求時為他講解;
️ 2-3歲,故事繪本、簡單的百科知識型繪本、簡單的卡通漫畫書;
️ 3歲以上,根據孩子的閱讀發展程度,引入豐富讀物。
//////////
說句煽情的話,世界上很多愛的目的都是相聚,而這一份卻是為了別離。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不停的放手。
不管是生活方面,還是學習、閱讀方面,他最終都要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自由決定如何支配自己的時間,並有能力去做他想做的事。
但孩子最終能長成什麼樣,會不會愛上閱讀,說實話我們也沒法控制。
為人父母,做了我們能做的,給了孩子充分的愛,就足夠了。
身材焦慮?育兒焦慮?
統統滾蛋吧!
快樂健身,快樂養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