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在父母和家人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一種錯誤的狀態。
愛和溺愛雖然只有一字之差,產生的效果卻是截然相反的。
溺愛孩子的父母,對於孩子成長中真正需要的東西不予理睬,只是把孩子當成一種自我補償的途徑。很多溺愛孩子的家長常說我小時候如何的苦,不能讓孩子也經受一樣的苦,在無限制地給予孩子一切時,其實就是在給予自己。
吃穿用度,教育投入,一定要用最好的最貴的,即使自己生活上苦累再多,受多少委屈都無所謂,就是不想讓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前。
然而,在這道看不見的線里,圈起來的是父母看得見的焦慮。
溺愛孩子的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就有理性缺失的部分,沒有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看到一個正確的或者良好的父母應該如何做。在成為父母后,在工作壓力和育兒壓力的雙重壓迫下,物質上的補償和付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調節自己的教育心態。
溺愛最終會導致什麼呢?
一、阻礙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因為溺愛孩子的時候,並不是在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是忽視了孩子的需要,只是一股腦地給孩子,父母所認為的最好的東西。尤其是成長中對於獨立人格的培養,自我空間的確立,溺愛孩子的父母完全注意不到,只是把孩子當成孩子,持續不斷地給予。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小孩,驕縱任性都是在所難免的,這並不只是孩子的天性使然,而是父母的溺愛所造成的性格缺失。
二、子女失去獨立性,變得為父母而活
父母習慣性地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出於保護孩子的心理,讓孩子每一步都按照自己的準備去走,最終只會導致孩子感覺到,自己並不是為自己而活,也就感受不到自己的人格尊嚴。
在父母的保護傘下,這些孩子只需要認真學習,考個好成績,聽爸爸媽媽的話。然而當書讀完了,進入社會成家立業,所要面對的東西多了起來,就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最後只能繼續求助於父母,可能一輩子都離不開。
三、忽視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溺愛孩子的父母,給孩子準備好了一切,吃飯就要現成的飯菜,穿衣就有洗凈的衣物,出門也要接送,孩子沒有自我探索的機會,也就沒有了發現新事物的喜悅。
同時,父母還會把自己的感受強加於孩子,父母認為好,孩子也一定要接受這個好,或者孩子稍微覺得不稱心,就永遠不會再讓孩子接觸。無論是哪種做法都會給孩子傳遞一種,每一件事都是憑藉一個念頭來決定的。要麼是自己的喜惡,要麼就是父母的喜惡,完全失去了感受每件事的內在原因的過程,更別提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並做出判斷。
四、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
如果朝着被縱容的方向發展,長期得到家裡特殊待遇的孩子,已經習慣了所有事情都是自己為優先級,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習慣性地覺得自己應該站在最前排的位置,好的東西理所應當,就應該由自己獨享。
有時候因為過度溺愛,孩子反而成了「一家之主」,父母老人都圍着自己轉。習慣了這種自己言出則有人附和的相處模式,這樣的孩子必定學不會尊重其他人。有問題從來也只會怪別人怎麼沒有處理好,好的事情做不成,就會以出格過分的言行舉止來吸引周圍人的注意。
父母愛孩子,應該是給予孩子自由、包容、耐心、鼓勵等一切能夠讓孩子茁壯成長的感受,而溺愛則總是伴隨着包辦,管束或者放任自流,它表面上看是愛,父母犧牲了自己,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但是內里卻包裹着自私和控制,是父母對於孩子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