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一被凶就「裝死」?別大意,在外面很容易被欺負

2025年07月09日12:32:08 育兒 1158


前幾天,一位媽媽在後台給我留言,短短一行字,看得我心裏一緊。

她說:「多米媽,我家娃4歲,一凶她,她就悶着不說話,眼睛看着地,站着一動不動。你說這孩子是不是天生性格太悶了?還是脾氣太犟了?」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那位媽媽的無奈和焦慮。

是不是覺得這娃脾氣又犟又臭?油鹽不進?

是不是覺得必須用更大的聲音、更嚴厲的態度,才能把她「鎮住」?

甚至,你內心深處會不會閃過一個念頭:這麼「慫」,以後到了幼兒園、到了社會上,還不得被人欺負死?

打住!

今天多米媽想說句最扎心的大實話:

你想錯了。恰恰相反,你在家越是這樣「欺負」她,她在外面就越容易被欺負。

你以為你在鍛煉她的「抗壓性」,實際上,你是在親手摺斷她身上所有的「刺」,讓她變得「光滑無比」,任誰都能來踩一腳。


01.

你看到的不是「犟」

是「恐懼性僵直」

我們先來還原一下那個場景:

孩子犯了個錯,或者只是沒達到你的要求,你聲調一高,眉頭一皺,吼了她一句。

她瞬間「定」住了。

孩子在家一被凶就「裝死」?別大意,在外面很容易被欺負 - 天天要聞

不哭,不鬧,不跑,也不頂嘴。

就那麼垂着頭,像個被拔掉電源的木偶。

你以為她在跟你無聲地對抗?

不。

在心理學上,這叫「Freeze」,也就是「僵直反應」。

這是生物在面對巨大恐懼和壓力時,除了「戰鬥(Fight)」或「逃跑(Flight)」之外的第三種本能反應。當一個弱小的個體,既無力反抗,又無處可逃時,大腦就會命令身體「裝死」,以此來躲避傷害。

看明白了嗎?

你的孩子,不是在跟你犟,她是在怕你。

那份讓她「一動不動」的力量,不是來自倔強,而是來自被你的怒火所淹沒的、排山倒海的恐懼。

家,本該是孩子的安全島。可當這個島上最親密的人,動輒就掀起狂風暴雨,她能怎麼辦?她只能學會「僵直」,這成了她在家裡唯一的「生存策略」。

可怕的是,這種策略會被她帶到外面去。

在幼兒園,有小朋友搶她的玩具,她腦子裡的第一反應不是「搶回來!」或者「告訴老師!」,而是……僵住。

在小區里,有大孩子推了她一把,她下意識的動作不是「推回去!」或者「大聲喊!」,而是……僵住。

因為在她過去的人生經驗里,面對「強者」的攻擊,任何反抗和辯解都是無效的,甚至會招來更猛烈的暴風雨。唯一能讓她「活下來」的,就是沉默和忍受。

家,是她學習如何應對衝突的第一個課堂。你在課堂上只教了她「認慫」,就別怪她出了考場只會交白卷。


02.

你在家摧毀她的「價值感」

她在外就會主動尋找「被欺負」

你可能要反駁了:「我哪有欺負她?我只是在教育她!」

那我們來看看這些「教育」的場景,你熟不熟悉:

「你怎麼這麼笨!教了八百遍了還不會!」

「哭哭哭,就知道哭!給我憋回去!」

「你要是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些話,像不像一把把淬了毒的刀子?

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小,說了就忘了。

孩子在家一被凶就「裝死」?別大意,在外面很容易被欺負 - 天天要聞

錯了!大錯特錯!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過一句話:「父母的聲音,會成為孩子內心聲音的一部分。」

當她一次次聽到來自最親的人的否定、貶低和威脅,她的潛意識裡就會形成一個可怕的認知:

「我是不好的。」

「我是不值得被愛的。」

「我總給別人添麻煩。」

這種低價值感,就是吸引「霸凌者」的黑暗體質。

一個在家被充分尊重、被無條件愛着的孩子,她內心是豐盈且自信的。當別人侵犯她時,她內心的聲音是:「你不對!你不可以這樣對我!」 她會挺身捍衛自己的邊界。

而一個在家被長期打壓、價值感被摧毀的孩子,當別人欺負她時,她內心的聲音卻是:「看吧,果然是我不好。他這麼對我,是正常的。」

她甚至會無意識地討好那個欺負她的人,希望通過順從,來換取一絲絲的安寧。

一個在家從未被善待過的孩子,出門在外,會下意識地尋找符合自己「人設」的對待方式——那就是被欺負。

這才是最讓人心碎的真相。


03.

別再用「為你好」的名義

當孩子世界裏的第一個「惡人」

我知道,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我們之所以會吼,會凶,會「欺負」她,很多時候是出於我們自己的焦慮、疲憊,以及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我這是為你好」。

我們怕她學壞,怕她沒出息,怕她以後吃虧。

可是,親愛的,教育的邏輯恰恰是反過來的。

孩子在家一被凶就「裝死」?別大意,在外面很容易被欺負 - 天天要聞

一個從沒被好好愛過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愛,也無法真正愛別人。

一個從沒被真正尊重過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尊重,也無法要求別人尊重自己。

一個在家裡從未感受過安全感的孩子,走到哪裡,內心都是一座孤島。

想讓孩子在外面不被欺負,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家給她注入滿滿的底氣和力量。

那具體該怎麼做?

1. 戒掉你的「吼」

下次再想發火,請立刻離開現場。去洗手間洗把臉,或者深呼吸十次。告訴自己:我面對的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敵人。你平和的語氣,是她安全感的定海神針。

2. 共情她的「感受」

當她哭泣、發脾氣時,別再說「不許哭」。蹲下來,看着她的眼睛,說:「你很傷心是不是?因為玩具壞了。」先接納她的情緒,再跟她講道理。讓她知道,所有的情緒都是可以被看見、被理解的。

3. 教會她說「不」

在家可以跟她玩角色扮演的遊戲。你扮演搶玩具的小朋友,教會她第一句話就是大聲說:「這是我的,還給我!」 教會她,當語言無效時,可以立刻求助大人。讓她知道,尋求幫助不是懦弱,而是智慧。

真正的「抗欺負」體質,從來不是靠「打壓」練出來的,而是靠「愛」和「尊重」澆灌出來的。

當你把家變成一個無論她犯什麼錯,都能被溫柔接納的港灣;

當她的每一次表達,都能得到你的認真傾聽;

當她的價值感,被你的肯定和鼓勵滋養得閃閃發光……

她走出去,才自帶光芒和鎧甲。那份從骨子裡透出來的自信,會讓所有想欺負她的人,望而卻步。

別再問為什麼孩子一凶就「悶着不動」了。

答案,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別再用「為你好」的名義,去當孩子世界裏的第一個「惡人」。因為,你給她的底氣,才是她行走江湖,最大的武器。


#家庭教育 #兒童心理 #性格養成 #反霸凌 #親子溝通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小暑逢單,秋涼早見;小暑逢雙,秋老虎狂」,啥意思,有道理? - 天天要聞

「小暑逢單,秋涼早見;小暑逢雙,秋老虎狂」,啥意思,有道理?

今天是進入 小暑的第三天,農村俗語「小暑逢單,秋涼早見;小暑逢雙,秋老虎狂」是一句流傳於中國民間的氣象諺語,通過觀察小暑節氣在農曆日期的單雙數,來預測秋季氣溫的變化趨勢。這句諺語看似簡單,卻凝結了古人長期觀察自然規律的經驗智慧。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
嬰兒需要穿襪子嗎?醫生說出「保姆級」答案,新手爸媽速藏 - 天天要聞

嬰兒需要穿襪子嗎?醫生說出「保姆級」答案,新手爸媽速藏

大家好~我是小余前兩天,小區里一位媽媽,因為穿襪子的問題跟婆婆產生了分歧。婆媳育兒,難免是會產生不同觀念,畢竟老一輩人和現代化觀念差距是很大的。據媽媽所述:大夏天,在家裡還一直忙着給寶寶穿襪子,她穿我就脫,還說我一點不會照顧孩子。那麼話又說
嬰兒頭髮「稀疏」和「茂密」,區別也很大,早知道越好 - 天天要聞

嬰兒頭髮「稀疏」和「茂密」,區別也很大,早知道越好

大家好~我是小余寶寶出生的時候,頭髮多少暗示着什麼呢?對於寶寶的頭髮,其實也是許多媽媽在熱議的一個問題,前兩天也看到了幾位媽媽在討論寶寶頭髮的問題。有的寶寶,出生的時候頭髮就很茂密,甚至比我們大人的頭髮都要茂密,還很長。有的寶寶,出生的時候
2個寶寶,一個媽媽帶一個奶奶帶,一歲後,有5個明顯差距 - 天天要聞

2個寶寶,一個媽媽帶一個奶奶帶,一歲後,有5個明顯差距

大家好~我是小余寶寶跟奶奶長大和媽媽長大,到底有什麼差距?有很多的家庭,迫於生活的壓力,不得已把寶寶放在家裡給老人照看,跟着奶奶一起長大。作為爸媽,也都希望有能力把寶寶留在自己的身邊,但是迫於生活的壓力,可能無法留在身邊。
老一輩人帶娃,有4個錯誤需警惕,容易坑害了寶寶 - 天天要聞

老一輩人帶娃,有4個錯誤需警惕,容易坑害了寶寶

大家好~我是小余老一輩人帶娃,也要注意好的習慣,一些錯誤還是要提前預知的,如果老人帶娃,也要普及錯誤。寶寶的脆弱是超出我們認知的,如果沒有被我們所重視,一些錯誤也可能會給寶寶帶來傷害。一個錯誤,也可能會坑害了寶寶。
二胎最佳「年齡差」不是1歲,也不是10歲,這個數更合適 - 天天要聞

二胎最佳「年齡差」不是1歲,也不是10歲,這個數更合適

大家好~我是小余在備孕二胎的時候,許多媽媽都產生了一些焦慮。畢竟再生就是兩個孩子,對人力、家庭收入、家庭現況都會給媽媽帶來一些焦慮。在生活中,身邊也有很多二胎的家庭,有的寶寶相差1-2歲,也有孩子相差數十歲的。那麼孩子不同的年齡差,自然影響
孩子在家一被凶就「裝死」?別大意,在外面很容易被欺負 - 天天要聞

孩子在家一被凶就「裝死」?別大意,在外面很容易被欺負

前幾天,一位媽媽在後台給我留言,短短一行字,看得我心裏一緊。她說:「多米媽,我家娃4歲,一凶她,她就悶着不說話,眼睛看着地,站着一動不動。你說這孩子是不是天生性格太悶了?還是脾氣太犟了?」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那位媽媽的無奈和焦慮。是不是覺
重磅!「惠閩寶2025」正式開售! - 天天要聞

重磅!「惠閩寶2025」正式開售!

一份安心守護,如約歸來由政府指導,14家保司聯合承保的福建省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惠閩寶2025」正式上線啦!點亮城市,共啟八閩保障新篇章7月8日,「惠閩寶2025」發佈儀式在福建廣電演播廳隆重舉行。福建省醫療保障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福建監管局、中共福建省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福建省民政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