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娃放學時,兒子開心的說數學考了98分,其實我也挺開心的,畢竟在我看來,以我們家的智商,有這分數可以了,想當學霸是有難度的。
而且,剛聽到其他媽媽說:我家娃上課總走神,寫作業拖拖拉拉,煩死了,估計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
還好我心大,她的焦慮感染不了我。
但不管怎麼說,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在什麼時候都不缺。
只是說起讀書,當老師的朋友說:哪有什麼「天生不適合讀書」的孩子?
要知道,大腦的可塑性遠超我們想像,而且孩子是不是學霸,在日常細節里就能看到。
細節1、娃是個行走的"問題"兒童
有些孩子就像自帶系統,隨身帶個「十萬個為什麼」?
吃飯時問,走路時問,睡覺時也問問題,堅決不讓嘴巴閑一會。
但其實,孩子問問題時,問題越怪,學霸潛力就越大。
而作為家長,剛開始還能回答孩子的這些問題,但隨着孩子問得越來越刁鑽,我們就越來越回答不出來了,甚至都不明白孩子是怎麼想得到那個問題的。
其實,愛提問的孩子,本質是在主動構建知識邏輯。
腦科學研究發現,當孩子提問時,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負責思考)和邊緣系統(負責情感)會同時激活,這個過程能極大促進神經連接。
所以說愛問問題的孩子大腦發育好,聰明。
♦️面對"問題"兒童,家長怎麼做?
家長應該認真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
家長在回答孩子問題的時候,就相當於在播種,至於會得到什麼,這一點不在考慮當中。
所以,回答問題時,別敷衍,哪怕問題很「無厘頭」。
更不要和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問的?
這樣會掐滅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自己不懂,不妨把「我不知道」變成"我們一起探索"吧!
然後和孩子一起去看書,查資料。
當然,家裡最好準備一些相關的書籍,方便和孩子一起查閱。
️ 信號2、孩子會自動屏蔽外界的影響因素
朋友家的孩子拼積木的時候特別認真,不管別人怎麼叫,怎麼說話,怎麼看電視都影響不到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直到拼好他想要的模型。
很多家長會抱怨自家的孩子坐不住,屁股就像長刺一樣,坐上五分鐘就渾身難受,說是孩子的專註力差。
然而,專註力不是「坐得住」,其實是「鑽得進」。
要知道,孩子專註力持續的時間並不長,5歲孩子平均專註時長只有10-15分鐘,能堅持下來已經相當不錯了。
但如果是孩子感興趣的事,時間從來就不在計算之內。
真的專註力它就像一塊磁鐵,有自吸的作用,當孩子鑽進去了就會自動屏蔽外界的影響因素。
專註的時間越長,孩子就能吸收更多。
想想,即便是我們成年人,如果要做一件我們不感興趣的事,短時間內還可以堅持,但只要時間稍微長一點,就會感到很煩躁。
♦️專註力時間延長訓練秘訣
①找一件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做,並且每天延長時間。
②訓練過程中要盡量減少會影響孩子的干擾因素,讓孩子能專心做訓練。
③給孩子安排一些任務,不能太簡單的,要有點難度但是孩子又能夠得着的,讓孩子有一種努力了就能得到的感覺。
信號3、愛較勁,不認輸,能堅持
表妹經常帶着她家孩子和同學一起玩,表妹的兒子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他的同學則是認真學習的三好學生,人又乖巧,學習又好,一致得到了大家的誇獎。
我們大家都以為表妹的兒子是不在乎的,結果人家連續6次考試100分,全班唯一一個。
有一天他自己爆出來,在我們都不注意的時候他也在偷偷學習,他說:我要偷偷的驚艷你們!
原來,學霸也有我們所不知道付出。
有多少人失敗了之後還願意再試一次,再試一次的?
要知道,這種不認輸,願意多嘗試才是學霸的核心競爭力。
腦科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所有高手都經歷過刻意練習階段,在困難區反覆磨鍊。
當孩子面對挫折時的反應暴露了孩子的選擇,是隨波逐流還是逆流而上。
♦️如何引導孩子逆流而上?
①告訴孩子失敗很正常,多給自己一些敗的機會,很多時候,這些機會還沒用完就成功了。
②把目標細化,變成階梯型的小目標,並且設置小獎品。
③角色互換,讓孩子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多向孩子示弱,讓孩子教自己。
當然了,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多培養孩子的學霸習慣,讓孩子自驅比我們在後面驅趕有效得多多的。
最重要的是要選擇合適孩子的方式,因材施教更理想。
如:
✅愛提問的孩子,我們可以多提供科普書籍、博物館資源;
✅專註力強的娃,可以深耕興趣領域,培養「長板優勢」;
✅能堅持的娃則應該多鼓勵參加競技類活動,把韌性轉化為競爭力。
作為家長,我們不需要總盯着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因為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考試機器,而是讓每個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