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在當今數字化浪潮席捲的時代,孩子們的生活被手機屏幕佔據了太多空間。
虛擬世界讓孩子與現實生活脫節,若我們想要孩子主動放下手機,就必須在現實世界裏為他們尋得價值感。
這份價值在蒼穹浩瀚的星光里,在清晨山林間婉轉的鳥鳴里,
在和家人圍坐共食的溫馨里,在學會一項技能油然而生的自豪里。
當現實生活的豐富與精彩足以抗衡手機的誘惑,孩子就能掙脫虛擬的束縛,擁抱真實且充滿意義的生活,找尋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位置與價值。
孩子沉迷手機,家長無計可施
兒子今年10歲,每周末分兩次玩手機或者iPad一個小時,周內除了看作業和查學習資料基本不碰手機。
業餘時間他要麼騎單車,要麼做手工,看書等,沉浸在各種各樣的愛好里,最近他喜歡上研製黑暗料理。
如今的歲月靜好,源於「允許」。
通過認真溝通我們協商出可以用手機的時間,學習查資料、看優質紀錄片、電影等都可以用手機,除此之外不用,他欣然接受。
允許他邀請小朋友來家裡做航模,我負責幫他找玩伴提前跟家長溝通;
允許他自己安排玩耍和學習的時間,因為信任他會很好地拿捏好分寸。
允許他想要嘗試各種興趣愛好,他自主選擇陸續上過繪畫、架子鼓、游泳、書法、編程;
後來又自主放棄,過程中我也沒啥要求或目標,目前他喜歡的編程上了3年了,去年得了省賽第一。
允許他去廚房動刀、動火自己做飯;
允許他到我工作的公司;
經常和他聊天,互換彼此的各種想法,允許他參與大人的生活,因為生活即教育,體驗是最有效的學習。
可之前我們的生活不是這樣的。
我和老公因為工作關係,沒有辦法總是陪玩。
約定玩手機的時間和時長,總會被他打破。
關掉家裡的網絡,他會黏在鄰居家,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怎麼叫都不回家。
有時半夜大人睡着後,他會去偷手機。
凌晨起夜,發現他被窩裡屏幕閃爍。
孩子班裡十幾個都戴起了眼鏡,除了焦慮視力健康、睡眠質量、頸肩健康。
跟很多家長一樣,我也擔心長時間沉迷手機可能會改變兒童的大腦結構和功能。
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導致焦慮、抑鬱、成癮等,摧毀孩子的溝通、獨立、內驅力。
讓孩子無法長時間專註,破壞孩子的學習力和心力。
但是,我卻毫無辦法,說的輕了不理,說的重了就發脾氣。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種情況不是特例。
網上看到一則新聞:
趙先生的兒子小輝今年 15 歲,正處於關鍵的初三階段。
但自從迷上手機遊戲後,整個人的狀態急轉直下。
學習成績從班級前 10 名掉到了倒數。
家長試過各種強硬手段,比如直接拔掉網線、把手機藏起來,但每次都引發更激烈的親子衝突。
小輝會通過絕食、摔東西等極端行為來反抗。
甚至逃學跑出去網吧繼續玩遊戲,學習力幾乎喪失殆盡。
家長無奈讓孩子休學在家,小輝開始出現抑鬱癥狀,整天睡覺,拒絕與父母交流,情緒波動極大,稍有不順心就大發脾氣。
手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但人類對手機的使用還處在起步階段,孩子不當地使用手機,會讓人生逐漸走向失控。
孩子渴望,歸屬感和價值感
著名心理學家珍·尼爾森博士在她的《正面教育》一書指出:
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我仔細觀察了兒子在手機上都幹什麼,發現無非是社交和娛樂這兩類。
通過手機與同伴交流,融入集體,感覺被接納。
遊戲中完成挑戰贏得成就感,當被夥伴認可和讚揚,感覺自己很重要。
可見,孩子不是放不下手機,而是手機背後藏着孩子更深層次的需求。
當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沒有辦法在現實中得到滿足,他們便會千方百計地去手機中尋求。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比作一棵茁壯成長的樹,那麼歸屬感就是土壤,自我價值感就是傳輸養分和支撐的樹榦。
著名的教育家、演講者樊登老師曾分享:
自己的兒子嘟嘟在家裡特別喜歡打掃衛生,他喜歡擦樓梯,常常把小區樓梯整個擦一遍為大家提供方便。
還幫家裡人幹活,吃飯去之前幫着包餃子。
吃完飯幫着洗碗,幹什麼都喜歡參與。
嘟嘟覺得手機沒有什麼好玩的,樊登老師完全不去管兒子的手機問題,因為嘟嘟有很多更有趣的事情要去做。
比如嘟嘟和樊老師曾用222天共讀《古文觀止》,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討論,樂此不疲。
樊登老師講: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有價值的時候,就不會輕易放棄,價值觀讓人有自尊,有動力,有抱負。
孩子只有成長在充滿愛和自由的土壤中,被信任、被認同,才會更加自信,主動探索新事物,在現實中找到價值感就不再依賴手機。
被動放下,不如主動選擇
時代發展的車輪不可逆轉,每一個新工具的發明都會給一代人帶來極大的挑戰,但是歷史證明:人始終是工具的主人。
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除非他願意改變。
父母們不妨試試這三種化被動為主動的方法:
1.選擇友好規則:柔性的行動指南,而不是死規矩
首先和孩子聊一聊,搞清楚電子設備是用來幹什麼的,達成共識;
然後訂立家庭公約:約定禁用手機的時間和家庭Happy Hour。
比如吃飯,做作業,讀書,睡覺時,在汽車裡、餐桌上、床上等不能用電子設備。
周末的家庭Happy Hour,全家可以一起看電視、看紀錄片和優秀的電影,一起討論,一起歡樂。
當家長與孩子對手機的真正用途達成共識,尊重孩子的意見,以身作則共同遵守家庭公約,孩子慢慢會變得自律。
2.選擇友好關係:親子關係決定孩子與世界的關係
自兒子出生起,我們家就有意識地戒斷了屏幕,將家裡的電視牆換成了圖書牆。
低齡兒童其實更願意與父母互動,我們一起讀書、畫畫、桌游、周末出遊、聚會,度過了很多幸福快樂的時光。
有句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糾正孩子靠吼是不管用的,靠愛更管用。
孩子犯錯是幫助父母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機會。父母教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知道下次怎麼做,這叫作成長性思維。
一個被愛意包圍,體會到幸福和快樂的孩子,怎麼會把自己隔絕在靈魂的孤島呢。
3.選擇友好社會:通過興趣找到與世界的對接入口
《少年發聲》作者陳瑜採訪了一位叫小米的初二女孩,她就讀於一所公立學校,成績全班前五,年級前二三十名。
她說很喜歡父母的教育方式,說:「他們畫了個圈,在這個圈裡,你隨便跑,但是只要出了這個圈,就有問題,遊戲就是在圈外了。」
爸爸教他燒飯炒菜、安全教育,每次學跆拳道回來,爸爸跟她趁熱打鐵一起操練。
媽媽是諮詢師,開會有時讓她參與速記,促使她漸漸喜歡上了心理學和哲學。
小米的認知水平很高。
從屍斑鑒定,到南美洲物種多樣性;
從死亡話題到教育理念等等,她都能講出一二,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見解。
小米的父母為她畫了足夠大的圈,任意她馳騁,探索未知,手機遊戲對她已經沒有吸引力了。
▼
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是在廣闊的自由、平等、尊重,有愛的土壤里長出來的。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重要的;
生活是多元的,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他們一定會主動放下手機,去擁抱更精彩的世界。
作者 | 詩漫·ZJ